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简介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室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赏析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
— 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
— 刘学锴《唐诗三百首》
本篇借贾生的不幸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汉文帝不采用贾生进步的政治主张,却向他问鬼神事,本末倒置,造成千古遗恨。义山怀经世之志,其抱负未有丝毫施展,官不挂朝籍,空将笔砚事人,这是他一生的憾事,因作《贾生》诗以寄慨。
贾生,即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论家。他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即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文帝试图升擢他为公卿,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后来因为群臣的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几年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因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深怀歉疚,忧伤过度而死。 在诗歌作品中,贾谊往往被看作失意的政治家形象,诗人以自身的遭遇寻求到契合点,通过对贾生的伤悼,抒发了自己才华湮没、...
— 徐昌盛《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贾生,即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论家。他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即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文帝试图升擢他为公卿,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后来因为群臣的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几年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因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深怀歉疚,忧伤过度而死。 在诗歌作品中,贾谊往往被看作失意的政治家形象,诗人以自身的遭遇寻求到契合点,通过对贾生的伤悼,抒发了自己才华湮没、...
— 徐昌盛《唐诗鉴赏辞典》
贾生,即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论家。他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即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文帝试图升擢他为公卿,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后来因为群臣的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几年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因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深怀歉疚,忧伤过度而死。 在诗歌作品中,贾谊往往被看作失意的政治家形象。诗人以自身的遭遇寻求到契合点,通过对贾生的伤悼,抒发了自己才华湮没、遇...
— 徐昌盛《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
— 刘学锴《李商隐诗文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