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

[ 唐 ]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简介

此诗咏叹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译文

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
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

注释

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深:暗淡。
长河:银河。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姮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

— 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

— 刘学锴《唐诗三百首》

一二句说,月宫里的嫦娥在屏风后面烛光微弱的深处隐藏,她一直坐到银河隐没,列宿潜光,彻夜无眠。三四句说,她一定懊悔偷吃不死之药而奔上月宫,永远面对这碧海青天夜夜凄凉,相思之情绵绵不尽。本篇为修道女冠而作,同情其处境之孤独与内心的忧伤,含蓄蕴藉之至。是唐人七绝之名篇。

凉秋的残夜,慢慢走到了黑暗的尽头,深夜蚰蛐的蝈蝈声渐渐稀落,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叫,预示着黎明的降临。也许有什么事情纠结着诗人的心灵,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未眠。透过云母的屏风,他注意到燃烧了一夜的蜡烛快要耗竭了,火苗正渐渐地变弱变淡,光明所控制的范围开始被黑暗无情地吞噬,室内渐渐黯淡下来。诗人抬起头,蓦然发现窗外格外明亮,也许是快到黎明了吧。他一骨碌爬了起来,慢慢踱到窗前,将目光投向渺渺茫茫的天...

— 徐昌盛《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凉秋的残夜,慢慢走到了黑暗的尽头,蝈蝈声渐渐稀落,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叫,预示着黎明的降临。也许有什么事情纠结着诗人的心灵,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已经彻夜未眠了。透过云母的屏风,他注意到燃烧了一夜的蜡烛,快要耗竭了,火苗正渐渐地变弱变淡,光明所控制的范围开始被黑暗无情地吞噬,室内渐渐黯淡下来。诗人抬起头,蓦然发现窗外格外的明亮起来,也许是快到黎明了吧。他一骨碌爬了起来,慢慢踱到窗前,将目光投向渺渺茫茫...

— 徐昌盛《唐诗鉴赏辞典》

凉秋的残夜,慢慢走到了黑暗的尽头,深夜蛐蛐的叫声渐渐稀落,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叫,预示着黎明的降临。也许有什么事情纠结着诗人的心灵,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已经彻夜未眠了。透过云母的屏风,他注意到燃烧了一夜的蜡烛,快要耗竭了,火苗正渐渐地变弱变淡,光明所控制的范围开始被黑暗无情地吞噬,室内渐渐黯淡下来。诗人抬起头,蓦然发现窗外格外的明亮起来,也许是快到黎明了吧。他一骨碌爬了起来,慢慢踱到窗前,将目光投向...

— 徐昌盛《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

— 刘学锴《李商隐诗文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