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简介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注释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优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
— 张燕瑾《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优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
— 张燕瑾《唐诗三百首》
此诗短短二十字,却韵味无穷,古今诗评家都推崇备至,乃至儿童学诗,开口就念“春眠不觉晓”。《王孟诗评》云:“风流闲美,正不在多。”诚哉! 诗文贵曲,委曲才有味。“春眠不觉晓”,诗一开始就给人无限玄想。为什么会“不觉晓”呢?春天懒床?昨夜苦读?日来劳作?……作者没有说,又尽在不言中。诗的第三句,已有所披露,并由此引出下句“花落知多少”的悬念。正因诗没直言说尽,更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唐诗解》云:“...
— 吴中胜《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此诗短短二十字,却韵味无穷,古今诗评家都推崇备至,乃至儿童学诗,开口就念“春眠不觉晓”。《王孟诗评》云:“风流闲美,正不在多。”诚哉! 诗文贵曲,委曲才有味。“春眠不觉晓”,诗一开始就给人无限玄想,为什么会“不觉晓”呢?春天晚起?昨夜苦读?日来劳作?……作者没有说,又尽在不言中。诗的第三句,已有所披露,并由此引出下句“花落知多少”的悬念。正因诗没直言说尽,更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唐诗解》云:“...
— 吴中胜《唐诗鉴赏辞典》
此诗短短二十字,却韵味无穷,古今诗评家都推崇备至,乃至儿童学诗,开口就念“春眠不觉晓”。《王孟诗评》云:“风流闲美,正不在多。”诚哉! 诗文贵曲,委曲才有味。“春眠不觉晓”,诗一开始就给人无限悬想。为什么会“不觉晓”呢?春天懒床?昨夜苦读?日来劳作?……作者没有说,又尽在不言中。诗的第三句,已有所披露,并由此引出下句“花落知多少”的悬念。正因诗没直言说尽,更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唐诗解》云:“...
— 吴中胜《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
— 张燕瑾《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
— 张燕瑾《历代咏春诗鉴赏: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