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四首(其三)

[ 唐 ]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广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写景的佳作。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自然流畅,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因为一以贯之的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

译文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注释

黄鹂:黄莺。
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窗含: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赏析

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

—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

— 周啸天《唐诗三百首》

这首小诗,作于成都草堂。时安史之乱业已平定,友人严武还镇成都,难得这样的一份好心情,故而触目所及,是一片美好:阳光和煦,春色诱人,鸟儿和鸣。“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不错的,看老杜笔下景致的活泼你就知道了。 小诗拆开来看,每一句都是一幅可以镶进镜框的风景画,色彩明丽,情调优雅。但它们彼此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共同构造了一幅和谐的诗意画。统一它们的,是诗人视线的流转与情感的波澜。那也许是一个春日...

— 刘琴《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小诗,作于成都草堂。时安史之乱业已平定,友人严武还镇成都,难得这样的一份好心情,故而触目所及,是一片美好:阳光和煦,春色诱人,鸟儿和鸣。“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不错的,看老杜笔下景致的活泼你就知道了。 小诗拆开来看,每一句都是一幅可以镶进镜框的风景画,色彩明丽,情调优雅。但它们彼此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共同构造了一幅和谐的诗意画。统一它们的,是诗人视线的流转与情感的波澜。那也许是一个春日...

— 刘琴《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

— 周啸天《杜甫诗歌鉴赏辞典》

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

— 周啸天《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