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简介
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译文
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注释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寻常:平常。
赏析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宋何汶《竹庄诗话》卷二十),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
— 范之麟《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宋何汶《竹庄诗话》卷二十),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
— 范之麟《唐诗三百首》
秦淮河,朱雀桥,乌衣巷,好一个繁华的所在。 南京,秦淮河上,一桥飞架南北,这就是朱雀桥。桥的这一头,是奔走的车水马龙,寻着这些车马的影踪,我们的目光会转向桥的另一端。放眼望去,乌衣巷口,那里有巍峨的亭台楼阁。亭台楼阁之上,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了淝水之战的谢安等高门士族正舒适地坐定,静享玉液琼浆,海陆八珍。下人不时地奔走相告,说有客来访,静候大人的回话。兴致高时,“见!”于是客人带着十分谨慎,小心...
— 刘琴《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秦淮河,朱雀桥,乌衣巷,好一个繁华的所在。 南京,秦淮河上,一桥飞架南北,这就是朱雀桥。桥的这一头,车水马龙,寻着这些车马的影踪,我们的目光会转向桥的另一端。放眼望去,乌衣巷口,那里有巍峨的亭台楼阁。亭台楼阁之上,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了淝水之战的谢安等高门士族正舒适地坐定,静享玉液琼浆,海陆八珍。下人不时地奔走相告,说有客来访,静候大人的回话。兴致高时,“见”!于是客人带着十分谨慎,小心地同尊者说...
— 刘琴)《唐诗鉴赏辞典》
秦淮河,朱雀桥,乌衣巷,好一个繁华的所在。南京,秦淮河上,一桥飞架南北,这就是朱雀桥。桥的这一头,是奔走的车水马龙,寻着这些车马的影踪,我们的目光会转向桥的另一端。放眼望去,乌衣巷口,那里有巍峨的亭台楼阁。亭台楼阁之上,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了淝水之战的谢安等高门士族正舒适地坐定,静享玉液琼浆,海陆八珍。下人不时地奔走相告,说有客来访,静候大人的回话。兴致高时,“见”!于是客人带着十分谨慎,小心地同尊...
— 刘琴《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