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 唐 ]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介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
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不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

— 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不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

— 刘学锴《唐诗三百首》

一个贵家少妇,因为丈夫出了远门,在家中无所事事。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走上高楼,向远处眺望,欣赏初春的美景。这是一个充满闲情逸致的日子,贵家少妇本不知愁,生活无忧,闲庭信步,心情轻松而愉悦,所以很有心情打扮。“忽见”二句转得极为突然,却在情理之中,将少妇急转突变的微妙心理描述得真切而自然。 站在高楼之上,看到陌头已经一片杨柳青青。欣欣向荣、万物复苏的景象在唤醒生命的热情与...

— 张春晓《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一个贵家少妇,因为丈夫出了远门,在家中无所事事,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走上高楼,向远处眺望,欣赏初春的美景。这是一个充满闲情逸致的日子,贵家少妇本不知愁,生活无忧,闲庭信步,心情轻松而愉悦,所以很有心情打扮。“忽见”二句转得极为突然,却在情理之中,将少妇急转突变的微妙心理描述得真切而自然。 站在高楼之上,看到陌头已经一片杨柳青青。欣欣向荣、万物复苏的景象在唤醒生命的热情与...

— 张春晓《唐诗鉴赏辞典》

一个贵家少妇,因为丈夫出了远门,在家中无所事事,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走上高楼,向远处眺望,欣赏初春的美景。这是一个充满闲情逸致的日子,贵家少妇本不知愁,生活无忧,闲庭信步,心情轻松而愉悦,所以很有心情打扮。“忽见”二句转得极为突然,却在情理之中,将少妇急转突变的微妙心理描述得真切而自然。 站在高楼之上,看到陌头已经一片杨柳青青。欣欣向荣、万物复苏的景象在唤醒生命的热情与憧...

— 张春晓《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