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伫倚危楼风细细

[ 宋 ]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简介

此词上阕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阕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男性的形象。

译文

伫立高楼倚着栏杆和风细细,极目远望春愁无际内心惆怅。夕阳斜照青草映着烟霞光彩,谁懂得我依靠栏杆时的思绪?
我想纵情狂饮直到一醉方休,频举酒杯强颜欢笑了无趣味。纵然衣带渐渐宽松终生不悔,为了她值得我相思而憔悴。

注释

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望极:极目远望。
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
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会:理解。
阑:同「栏」。
拟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羁。
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与"对"意同。
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消得:值得。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到一起来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其余全是抒情,但只此一句,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像一幅剪纸那样凸现出来了。他一个人久久地伫立在高楼之上,向远处眺望。“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他“伫倚”楼头做什么? “望极春愁,黯黯生...

— 张燕瑾《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到一起来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他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其余全是抒情,但只此一句,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像一幅剪纸那样凸显出来了。他一个人久久地伫立在高楼之上,向远处眺望。“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他“伫倚”楼头...

— 张燕瑾《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到一起来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他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其余全是抒情,但只此一句,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他一个人久久地伫立在高楼之上,向远处眺望。“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他“伫倚”楼...

— 张燕瑾《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客中怀人之作,词人将漂泊异乡的落魄与思念伊人的缠绵融合在一起写来,情真而意切。 上片写景,又带写情。登高望远,春风微吹,春草无边使人黯然愁生,一抹残照更触动凄凉孤寂之感。王夫之《姜斋诗话》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正是通过景,加以特定的环境,表现伤愁、惆怅与无法排遣的别情。“伫倚危楼风细细”,词人从眼前幽微细小的风景入手,“风细细”,表面看来不沉重,但纤细平淡之中,有一种凄凉意味的感发的...

— 周 密《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客中怀人之作,词人将漂泊异乡的落魄与思念伊人的缠绵融合在一起写来,情真而意切。 上片写景,又带写情。登高望远,春风微吹,春草无边使人黯然愁生,一抹残照更触动凄凉孤寂之感。王夫之《姜斋诗话》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正是通过景,加以特定的环境,表现伤愁、惆怅与无法排遣的别情。“伫倚危楼风细细”,词人从眼前幽微细小的风景入手,“风细细”,表面看来不沉重,但纤细平淡之中,有一种凄凉意味的感发...

— 周密《宋词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客中怀人之作,词人将漂泊异乡的落魄与思念伊人的缠绵融合在一起写来,情真而意切。 上片写景,又带写情。登高望远,春风微吹,春草无边使人黯然愁生,一抹残照更触动凄凉孤寂之感。王夫之《姜斋诗话》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正是通过景,加以特定的环境,表现伤愁、惆怅与无法排遣的别情。“伫倚危楼风细细”,词人从眼前幽微细小的风景入手,“风细细”,表面看来不沉重,但纤细平淡之中,有一种带着凄凉意味的...

— 周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到一起来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他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其余全是抒情,但只此一句,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像一幅剪纸那样凸显出来了。他一个人久久地伫立在高楼之上,向远处眺望。“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他“伫倚”楼...

— 张燕瑾《柳永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