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介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摩詰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此处指重阳节。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植物名。香气辛烈,可入药。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 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

— 刘学锴《唐诗三百首》

说到王维的诗作,我们印象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但这首作于诗人十七岁时的作品,却不是以色彩、构图、声响或禅意取胜,而是以朴质与深厚见长。一如诗人的年龄所传达的讯息:纯真而质朴;一如诗人的学识所折射的光芒:深刻而浑厚。 《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名重阳,亦称重九。重阳佳节,倍感思亲,因有此作。 王维时在长安、洛阳之间奔波以谋取功名,故乡蒲州(今...

— 刘琴《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说到王维的诗作,我们印象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但这首作于诗人十七岁时的作品,却不是以色彩、构图、声响或禅意取胜,而是以朴质与深厚见长。一如诗人的年龄所传达的讯息:纯真而质朴;一如诗人的学识所折射的光芒:深刻而浑厚。 《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名重阳,亦称重九。重阳佳节,倍感思亲,因有此作。 年轻的士子独自游历在外,漂泊无依,孤独凄然。正如...

— 刘琴《唐诗鉴赏辞典》

说到王维的诗作,我们的印象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但这首作于诗人十七岁时的作品,却不是以色彩、构图、声响或禅意取胜,而是以朴质与深厚见长。一如诗人的年龄所传达的讯息:纯真而质朴;一如诗人的学识所折射的光芒:深刻而浑厚。 《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名重阳,亦称重九。重阳佳节,倍感思亲,因有此作。 年轻的士子独自游历在外,漂泊无依,孤独凄然。正...

— 刘琴《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

— 刘学锴《王维诗鉴赏辞典》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

— 刘学锴《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