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 · 潼关怀古

[ 元 ]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简介

此为作者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戸,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山河表里潼关路」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一作「踟蹰(chí chú)」,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
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赏析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忧劳以死”。就他的作品和有关史料看,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

— 霍松林《元曲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忧劳以死”。就他的作品和有关史料看,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

— 霍松林《元曲三百首》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朝廷派张养浩前去赈灾。这一天,张养浩一行来到关中的门户——潼关。 潼关是关中的大门,更是关中的险要之地。张养浩举目四顾,被这险峻而壮阔的山形水势给吸引住了。这里东有崤山,北有中条,西有华岳,四面的山峦层层叠叠,都聚集在潼关周围。一个“聚”字,写出了群山环绕之态。这里的水势也有一番胜景。从潼关之顶往下望去,黄河从龙门倾泻而来,汹涌澎湃,直奔关下。一个“怒”字,写出了黄河奔腾咆哮之...

— 李若晖《元曲鉴赏辞典》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途经未央、潼关、骊山等地,用【山坡羊】调名写下了一组怀古曲。这首小令即是经潼关写下的。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南,地处陕、豫、晋三省交界,加之南有华山,北有太行,黄河从山间滚滚流过,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小令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潼关险要的地形。“峰峦如聚”,先写山,写出了山峰的...

— 李新科《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