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 · 天净沙 ·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简介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
这是写“秋思”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写秋思而如此出名,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第一,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秋思指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触媒剂。宋玉的《九辩》一开头就阐明了这个道理: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秋思既然是秋景触发的,那么要写好秋...
— 霍松林《元曲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写“秋思”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写秋思而如此出名,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第一,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秋思指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触媒剂。宋玉的《九辩》一开头就阐明了这个道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秋思既然是秋景触发的,那么要写好秋思,就得...
— 霍松林《元曲三百首》
这首小令手法高妙,意境深远,感情真切,素有“秋思之祖”的美誉。它的篇幅虽短,但将游子的愁思抒写无遗。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此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思图。时至深秋,一位游子还在天涯漂泊。他骑着一匹瘦马,冒着萧瑟的秋风,正在蜿蜒曲折的古道上缓慢地行进着。沿途悲凉的秋意向他眼前扑来:那枯黄藤蔓缠绕在老树之上,那数点昏鸦已落在树上栖息。面对此景,他不禁黯然神伤。他边走边想...
— 陈咸堡《元曲鉴赏辞典》
关于这首散曲的作者学术界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它不是马致远的作品,是无名氏之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
— 陈鹏《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 》
通常说这只曲子之所以写得好,在于“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这当然不算错。但更确切地说,则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这幅图,是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的。“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尽管在结尾,但实际上是贯串全局的主线。读这首曲,一开头就应该想到它,并且跟着“断肠人”在“天涯”漂泊的足迹进入画卷。大致说来,这画卷是这样的: 的: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还在天涯漂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
— 霍松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