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 唐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介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赏析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

— 陈邦炎《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市,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

— 陈邦炎《唐诗三百首》

鹳雀楼,据沈括《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其楼在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岸边,因时有鹳雀栖于其上,故名。在这“留诗者甚多”的人中,只有李益、王之涣和畅当三人的诗最为有名,而尤以王之涣的诗歌为佳。 前两句气势雄阔。一轮落日在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间渐渐西沉,黄河在远处猛然转折,向东朝着大海奔腾而去。此处写白日与黄河的壮阔,同时也正是写鹳雀楼地势之险峻。十个字气...

— 黄鸣《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鹳雀楼,据沈括《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其楼在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岸边,因时有鹳雀栖于其上,故名。在这“留诗者甚多”的人中,只有李益、王之涣和畅当三人的诗最为有名,而尤以王之涣的诗歌为佳。 前两句气势雄阔。一轮落日在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间渐渐西沉,黄河在远处猛然转折,向东朝着大海奔腾而去。此处写白日与黄河的壮阔,同时也正是写鹳雀楼地势之险峻。十个字气势...

— 黄鸣《唐诗鉴赏辞典》

鹳雀楼,据沈括《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其楼在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岸边,因时有鹳雀栖于其上,故名。在这“留诗者甚多”的人中,只有李益、王之涣和畅诸三人的诗最为有名,而尤以王之涣的诗歌为佳。 前两句气势雄阔。一轮落日在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间渐渐西沉,黄河在远处猛然转折,向东朝着大海奔腾而去。此处写白日与黄河的壮阔,同时也正是写鹳雀楼地势之险峻。十个字气势浑...

— 黄鸣《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

— 陈邦炎《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

— 陈邦炎《历代山水诗鉴赏:江山留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