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二首 · 其一

[ 唐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简介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二首》中的第一首,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露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

—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

— 周啸天《唐诗三百首》

《凉州词》亦名《出塞》,是王之涣的名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是大漠中特有的景象。唐时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境内,并无黄河流过。然而唐人诗歌中的凉州多泛指西北,故可将黄河入凉州词中。远远望去,黄河北流,流向天边,与远处地平线上的白云似乎相接,这是在辽阔空旷的大漠中远眺时的视觉错觉,给人一种身临其地的感觉。 “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黄河绕经的一片孤城,坐落在万仞高的群山中,显得分外险峻而孤零。此处的孤...

— 黄鸣《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凉州词》是王之涣的名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是大漠中特有的景象。唐时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境内,并无黄河流过。然而唐人诗歌中的凉州多泛指西北,黄河流经兰州,亦可入凉州词中。远远望去,黄河北流,流向天边,与远处地平线上的白云似乎相接,这是在辽阔空旷的大漠中远眺时的视觉错觉,给人一种身临其地的感觉。 “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黄河绕经的一片孤城,坐落在万仞高的群山中,显得分外险峻而孤零。此处的孤城和山...

— 黄鸣《唐诗鉴赏辞典》

《凉州词》是王之涣的名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是大漠中特有的景象。唐时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境内,并无黄河流过。然而唐人诗歌中的凉州多泛指西北,黄河流经兰州,亦可入凉州词中。远远望去,黄河北流,流向天边,与远处地平线上的白云似乎相接,这是在辽阔空旷的大漠中远眺时的视觉错觉,给人一种身临其地的感觉。 “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黄河绕经的一片孤城,坐落在万仞高的群山中,显得分外险峻而孤零。此处的孤城和山到底...

— 黄鸣《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

— 陈邦炎《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208篇(小学、初中)》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

— 周啸天《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