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

[ 唐 ]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简介

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注释

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赏析

公元765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县)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两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

— 傅思均《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公元765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县)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两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

— 傅思均《唐诗三百首》

经历了几年的辗转漂泊,在朋友的资助下,诗人好不容易在成都郊外建造了一处简单的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所,也度过了几年相对平和安定的生活。但客居在外,自己的遭遇总是和他人、和朋友紧紧相连。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诗人辞去了节度使参谋职务,同年四月,他的好友严武去世。这样,他在成都赖以生存的所有条件都失去了。失去了一份糊口的职务,更失去了他长久依存的好友,他只能如一只飘零的大雁,携雏另觅新的居所。于...

— 刘琴《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经历了几年的辗转漂泊,在朋友的资助下,诗人好不容易在成都郊外建造了一处简单的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所,也度过了几年相对平和安定的生活。但客居在外,自己的遭遇总是和他人、和朋友紧紧相连。永泰元年(765)正月,诗人辞去了节度使参谋职务,同年四月,他的好友严武去世。这样,他在成都赖以生存的所有条件都失去了。失去了一份糊口的职务,更失去了他长久依存的好友,他只能如一只飘零的大雁,携雏另觅新的居所。于是,他...

— 刘琴《唐诗鉴赏辞典》

经历了几年的辗转漂泊,在朋友的资助下,诗人好不容易在成都郊外建造了一处简单的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所,也度过了几年相对平和安定的生活。但客居在外,自己的遭遇总是和他人、和朋友紧紧相连。永泰元年(765)正月,诗人辞去了节度使参谋职务。同年四月,他的好友严武去世。这样,他在成都赖以生存的所有条件都失去了。失去了一份糊口的职务,更失去了他长久依存的好友,他只能如一只飘零的大雁,携雏另觅新的居所。于是,他...

— 刘琴《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似的。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

— 黄宝华《杜甫诗歌鉴赏辞典》

公元765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县)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两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

— 傅思均《杜甫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