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 唐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简介

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注释

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

— 陶道恕《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

— 陶道恕《唐诗三百首》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七律这种诗体产生于初唐,到盛唐时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其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家正是杜甫。按常规写法,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每两句称为一联。四联之中,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分别写景(或叙事)、抒情,从而形成一种很严整的结构。由于杜甫的诗艺已达到妒火纯青的境界,因而往往对常格有所突破。我们细读这首《登高》,不难发现它四联都是对偶句,既特别严整,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的前两联...

— 杨军《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七律这种诗体产生于初唐,到盛唐时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其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家正是杜甫。按常规写法,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每两句称为一联。四联之中,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分别写景(或叙事)、抒情,从而形成一种很严整的结构。由于杜甫的诗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因而往往对常格有所突破。我们细读这首《登高》,不难发现它四联都是对偶句,既特别严整,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的前两联...

— 杨军《唐诗鉴赏辞典》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七律这种诗体产生于初唐,到盛唐时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其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家正是杜甫。按常规写法,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每两句称为一联。四联之中,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分别写景(或叙事)、抒情,从而形成一种很严整的结构。由于杜甫的诗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因而往往对常格有所突破。我们细读这首《登高》,不难发现它四联都是对偶句,既特别严整,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的前两联...

— 杨军《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

— 陶道恕《杜甫诗歌鉴赏辞典》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

— 陶道恕《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