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 唐 ]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简介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峰:一作「回乐烽」。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城外: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古县名,西夏时废,治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

— 陈志明《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古县名,西夏时废,治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

— 陈志明《唐诗三百首》

唐武后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修建了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指西受降城。诗中的前两句是对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烽”即烽火台。有的版本作“峰”,实误。“回乐烽前”就在“受降城外”,两句是平起,都是点明题目中的“受降城”和“夜”。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绝塞之孤城,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像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

— 陈鹏《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唐武后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修建了东、西、中二座受降城,此指西受降城。诗中的前两句是对句,描与边塞荒寒夜景。“烽”即烽火台。有的版本作“峰”,实误。“回乐烽前”就在“受降城外”,两句是平起,都是点明题目中的“受降城”和“夜”。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绝塞之孤城,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像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

— 陈鹏《唐诗鉴赏辞典》

唐武后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修建了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指西受降城。诗中的前两句是对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烽”即烽火台。有的版本作“峰”。“回乐烽前”就在“受降城外”,两句是平起,都是点明题目中的“受降城”和“夜”。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绝塞之孤城,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像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

— 陈鹏《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