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简介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译文
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注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
— 倪其心《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
— 倪其心《唐诗三百首》
在中国山水诗诗史上,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写景佳作。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所写。通篇富有“野美”情趣。 作者游览至人迹罕至的滁州西涧,野外的风物打动了久在世俗夹缝中求生存的诗人。涧边无声无息生长的幽草,深林中自由自在欢叫的黄鸾,都引起诗人的无限诗心。这是自然的色彩与动听的百籁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凡俗之人也许不...
— 吴中胜《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在中国山水诗诗史上,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写景佳作。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所写。通篇富有“野美”情趣。 作者游览至人迹罕至的滁州西涧,野外的风物打动了久在世俗夹缝中求生存的诗人。涧边无声无息地生长的幽草,深林中自由自在的黄莺的欢叫,都引起诗人的无限诗心。这是自然的色彩与动听的百籁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凡俗之人也许...
— 吴中胜《唐诗鉴赏辞典》
在中国山水诗诗史上,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写景佳作。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所写。通篇富有“野美”情趣。 作者游览至人迹罕至的滁州西涧,野外的风物打动了久在世俗夹缝中求生存的诗人。涧边无声无息地生长的幽草,深林中自由自在的黄莺的欢叫,都引起诗人的无限诗心。这是自然的色彩与动听的百籁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凡俗之人也许...
— 吴中胜《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无意于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置之陪衬,以相...
— 倪其心《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