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简介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
— 吴小林《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情有独钟,写下了多首关于诸葛亮的诗歌。本诗写于杜甫初入夔州时的大历元年(766),他在凭吊相传由蜀相诸葛亮所首创的八阵图遗迹时即兴创作了本作。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但诗中的议论并不空洞抽象,反而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 林锦萍《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情有独钟,写下了多首关于诸葛亮的诗歌,本诗写于杜甫初入夔州时的大历元年(766),他在凭吊相传由蜀相诸葛亮所首创的八阵图遗迹时即兴创作了本诗。这首诗的内容,既有对诸葛亮功绩的全面概括和总结,也有对诸葛亮军事成就的高度赞美,还有对诸葛亮失误之处的客观评析。在杜甫所有诗作中,吟咏诸葛亮丰功伟绩的诗篇相当引人注目。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
— 林錦萍《唐诗鉴赏辞典》
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情有独钟,写下了多首关于诸葛亮的诗歌。本诗写于杜甫初入夔州时的大历元年(766),他在凭吊相传由蜀相诸葛亮所首创的八阵图遗迹时即兴创作了本诗。这首诗的内容,既有对诸葛亮功绩的全面概括和总结,也有对诸葛亮军事成就的高度赞美,还有对诸葛亮失误之处的客观评析。在杜甫所有诗作中,这首吟咏诸葛亮丰功伟绩的诗篇相当引人注目。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
— 林锦萍《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
— 吴小林《杜甫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