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简介
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茂盛纷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然后生动地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转而写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最后引出全诗主旨: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诗人以此比喻洁身自好的君子。 本诗虽短小,但用尽全力,结构严谨,诗境意境没有落空。诗意温和,不知不觉中,在咏物的背后,讲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
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注释
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葳蕤(wēi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林栖者:指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赏析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
— 沈熙乾《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
— 沈熙乾《唐诗三百首》
【其一】 张九龄《感遇》诗共十二首,多感事寄兴,寄托人生慨望,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本诗为其中第一首,借歌咏兰草桂花,表达了诗人不慕权贵、坚守节操的高尚人格。 一、二句以春兰秋桂对举,赞美兰花桂树的生机盎然与清雅高洁。以“兰桂”喻志趣高洁之君子,源自屈原《离骚》,其诗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等句,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香草美人”之譬...
— 乐云, 冯丽霞《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