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咏

[ 唐 ]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简介

诗人借西施从平民到宫廷宠妃的历史典故,来揭示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并表达对小人的嘲讽,揭露当时社会上潜藏的危机,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贫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注释

西施:《吴越春秋》:「苧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傅脂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浣纱:《寰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持谢:奉告。
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按:颦古作膑。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在这盛唐时期,繁华的盛世下却掩饰着各式各样严峻的政治危机。朝廷大权沦丧于奸诈小人之手,纨绔子弟凭借裙带关系飞黄腾达,而真正的才俊却无人赏识,只得空叹满腹经纶无以报国。在这一世事风气下,诗人借着美人西施的故事,对其见闻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具有“沉鱼”之貌的美人西施,被越王勾践献与吴王夫差,成功离间了吴王与其大将伍子胥的关系,帮助越国更加顺利地灭了吴国。 首句“艳色天下重,...

— 孟佳《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西施是历代咏史诗最常出现的女性形象之一。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杂史记载,春秋吴越战争期间,越国败于吴国,乃征国中绝色献于吴王,以丧其志,祸其国。西施原为越国苎萝山鬻薪、浣纱女,以美色入选,深受吴王宠爱,后越国果然反败为胜。此事作为“美色误国”“女祸论”的例证,是历代文人墨客咏叹的绝佳题材,代不乏作。至于西施的个人的命运、结局,亦是命运无常、红颜薄命论的最好注脚,这也是西施题材咏史诗的另一常见意...

— 石晓玲《王维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