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

[ 唐 ]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简介

此诗描写隐逸生活情趣,其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来自抒旷怀,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全诗构思新颖,意蕴深远,堪称佳作。

译文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注释

茅茨:茅屋。
扣关:敲门。
僮仆:指书童。
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黾勉:勉力,尽力。
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及兹:来此。
契:惬意。
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句:一本无此二句。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之子:一作“夫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从思想上说,这类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在多有,并没有什么分外高奇的地方,但细读起来,又令人感到有些新颖别致。这新颖别致来自什么地方呢?主要来自构思。我们看,这首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

— 禇斌杰《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入山寻隐者而不遇,这本该是件令人失望惆怅的事情。而本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诗人虽未能够遇见隐士,却另辟蹊径,将隐士的生活、山中的妙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表现了诗人的幽情雅趣与旷达情怀。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茅茨”即茅屋。“绝顶”、“直上”突出了茅屋所处之地的险峻和寻找它的艰难,也点明了隐士远离俗世的归隐之心和诗人不辞辛劳的探访之心。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写诗人寻隐者不遇。轻叩柴门...

— 孟佳《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