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简介
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
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注释
测:一作“极”。
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犹:还,仍然。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
— 倪其心《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常建为盛唐时著名诗人,其存诗虽少,却佳作迭出,《四库全书总目》誉其“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此五律与诗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并列为唐代隐逸诗的名篇。 首联叙好友王昌龄隐居之所在。这是一片隐居修身的好去处,清澈的溪水流入石门山的深处,幽静的深山中早已不见主人的踪迹,唯留下孤寂的白云与天地相伴。此联既是实写,也属虚意。天宝中叶,常建辞官西归,途经王昌龄隐居的石门山,在此夜宿,可惜室去人空...
— 乐云《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常建为盛唐时著名诗人,其存诗虽少,却佳作迭出,《四库全书总目》誉其“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此五律与诗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并列为唐代隐逸诗的名篇。 首联叙好友王昌龄隐居之所在。这是一片隐居修身的好去处,清澈的溪水流人石门山的深处,幽静的深山中早已不见主人的踪迹,惟留下孤寂的白云与天地相伴。此联既是实写,也属虚意。天宝中叶,常建辞官西归,途经王昌龄隐居的石门山,在此夜宿,可惜室去人空...
— 乐云《唐诗鉴赏辞典》
常建为盛唐时著名诗人,其存诗虽少,却佳作迭出,《四库全书总目》誉其“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此五律与诗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并列为唐代隐逸诗的名篇。 首联叙好友王昌龄隐居之所在。这是一片隐居修身的好去处,清澈的溪水流入石门山的深处,幽静的深山中早已不见主人的踪迹,唯留下孤寂的白云与天地相伴。此联既是实写,也属虚意。天宝中叶,常建辞官西归,途经王昌龄隐居的石门山,在此夜宿,可惜室去人空...
— 乐云《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