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庾岭北驿

[ 唐 ]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简介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诗旨在写“愁”,全诗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译文

十月份南飞的大雁,听说到这就往回飞。
我的行程远没停止,不知何时还能回来?
江面平静潮水刚落,山林昏暗瘴气不开。
明晨登高望乡之处,应见岭头初绽红梅。

注释

大庾(yǔ)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阳月:阴历十月。
传闻:传说,听说。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殊未已:远远没有停止。殊,还。
瘴(zhàng):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陇,山陇。

赏析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题于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

— 张秉戍《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题于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

— 张秉戍《唐诗三百首》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宋之问以谄附张易之兄弟,流放钦州。钦州在今广西,大庾岭是南下的必经之路。这就是宋之问在大庾岭北边的驿站里题的诗。 首联的阳月,指农历的十月,这个月阳气始生,故称阳月。传说中北雁南飞,至湖南衡山而止。此处的“传闻”,当是另一异说。《唐会要》称:“五岭之外,翔雁不到。”极言五岭之险峻。前四句的诗意,是说十月雁南飞,据传到此岭而回。可我还有漫漫长路要跋涉,翻过了大庾岭去啊,何...

— 黄鸣《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宋之问以谄附张易之兄弟,流放钦州。钦州在今广西,大庾岭是南下的必经之路。这就是宋之问在大庾岭北边的驿站里题的诗。 首联的阳月,指农历的十月,这个月阳气始生,故称阳月。传说中北雁南飞,至湖南衡山而回。此处的“传闻”,当是另一异说。《唐会要》称:“五岭之外,翔雁不到。”极言五岭之险峻。前四句的诗意,是说十月雁南飞,据传到此岭而回。可我还有漫漫长路要跋涉,翻过了大庾岭去啊,何...

— 黄鸣《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