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简介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报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 首联诉说自己隐居的愿望和无力隐居的苦衷;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的违背心愿的羡慕跳出尘世的远上人;颈联写困居长安的境况,雄心壮志逐年衰减;尾联描写黄昏、秋风、鸣蝉,一派萧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郁心情。全诗反映了作者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寄赠是表,抒发不遇之感是实。
译文
韵译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散译
我常常想要归卧丘山,苦于没有资财把庭院经营。滞留西秦不是我的夙愿,我向往那高僧所在的东林。囊中黄金已在羁旅中用尽,壮志一年年渐渐地消沉。傍晚时分,凉风吹来,又听见秋蝉哀鸣,我的心情越发悲伤起来。
注释
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资:钱财。
“北土”句:谓说不愿留京从仕。北土,指秦中。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的禅舍。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黄金”句:《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喻处境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日夕:傍晚。
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益:增加。
赏析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作者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
— 李景白《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诗,有论者以为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因为缺少材料支撑,是否为落第后所作,不能确指,但是诗中确实充满了“失意、悲哀”的情绪。至于“追求归隐”云云,从表面上看的确有之,然而文人失意后发发牢骚也是常有的事,况且从文本证之,似乎写此诗时孟浩然尚未下定决心归隐。 首联讲欲归隐而不得。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
— 李曙光《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秋,是一个让人容易伤感的季节,落叶萧萧,勾起的是失意人难以排遣的苦涩和抑郁不得志的感怀。有那样一个诗人,在长安的一个秋天,无奈赋诗,留给后人咏叹。 孟浩然,少时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至幕府,其间一直想让张九龄援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但终未能如愿,后病疽死。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正是这样一首悲情诗,诗中写了诗人向“远上人”诉说他求仕不成,不得已才想要去...
— 吴中胜《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