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

[ 唐 ]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简介

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诗从萧索的秋景入手,写出客居异地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面对隐居与从政的抉择时的迷茫心情。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全诗情景交融,言淡而意远。而发自内心对寒江的怀念之情,由此引发了首尾呼应。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家乡就在弯弯曲曲的襄水边,远隔楚云之端。思乡的眼泪已流尽,客旅的生活无比辛酸,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注释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
雁南度:大雁南飞。度,一作“渡”。南,一作“初”。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一作“上”,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孤:一作“归”。
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平海: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江面宽阔,水势浩大,称为“平海”。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句:表示自己落拓失意,前途渺茫之叹。《论语微子》记载,孔子曾经在旅途中迷失方向,让子路向正在耕种的隐士长沮、桀溺询问渡口(迷津)。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

— 李景白《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

— 李景白《唐诗三百首》

孟浩然自幼生活于“襄阳美会稽”的秀丽山水中,受其陶冶,又受到故乡古代隐逸高风的熏染,形成了时怀隐逸、流连山水的情怀。但孟浩然并不是一个一生只求高卧云山的隐士,他小时就怀有“鸿鹄志”,济时用世的愿望很强烈。他早期的隐居,实是为出仕而隐,本希望通过隐居著文和结交干谒获得社会声誉,谋取王公大臣的荐举,以实现入仕的目的。可惜这条路很难走通,他转而出山应进士试,结果落第。尔后又尝试其他求官之路,最终都未成功...

— 吴中胜《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孟浩然自幼生活于“襄阳美会稽”的秀丽山水中,受其陶冶,又受到故乡古代隐逸高风的熏陶,形成了时怀隐逸、流连山水的情怀。但孟浩然并不是一个一生只求高卧云山的隐士,他小时就怀有“鸿鹄志”,济时用世的愿望很强烈。他早期的隐居,实是为出仕而隐,本希望通过隐居著文和结交干谒获得社会声誉,谋取王公大臣的荐举,以实现入仕的目的。可惜这条路很难走通,他转而出山应进士试,结果落第。尔后又尝试其他求官之路,最终都未成功...

— 吴中胜《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