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简介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qī):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 周啸天《唐诗三百首》

重读这首儿时每每脱口而出的诗作,似乎因太过熟悉而产生了陌生的感觉。一闭上眼,就幻出一群小伙伴拍手而歌此作的情景,耳旁响起的,是他们稚嫩而清脆的声音。诗作的旋律因他们的吟唱而久久在耳际跳跃、回响。 诗作构思巧妙,从草写到古原,写到送别,把草与送别极自然地关合起来,完成了诗题。 诗歌前四句,抒写春草的旺盛生命力。“离离”是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是写草的自然生长机理。草为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

— 刘琴《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重读这首儿时每每脱口而出的诗作,似乎因太过熟悉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感觉。一闭上眼,就幻出一群小伙伴拍手而歌此作的情景,耳旁响起的,是他们稚嫩而清脆的声音。诗作的旋律因他们的吟唱而久久在耳际跳跃、回响。 诗作构思巧妙,从草写到古原,写到送别,把草与送别极自然地关合起来,完成了诗题。 诗歌前四句,抒写春草的旺盛生命力。“离离”是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是写草的自然生长机理。草为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

— 刘琴《唐诗鉴赏辞典》

重读这首儿时每每脱口而出的诗作,似乎因太过熟悉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感觉。一闭上眼,就幻出一群小伙伴拍手而歌此作的情景,耳旁响起的,是他们稚嫩而清脆的声音。诗作的旋律因他们的吟唱而久久在耳际跳跃、回响。 诗作构思巧妙,从草写到古原,写到送别,把草与送别极自然地关合起来,完成了诗题。 诗歌前四句,抒写春草的旺盛生命力。“离离”是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是写草的自然生长机理。草为一年生椬物,春荣秋枯...

— 刘琴《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 周啸天《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

— 周啸天《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