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简介
此诗描写了诗人途经华阴时所见的华山三峰雄奇险峻的景色,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首联写远景,起句不凡,以华山之高峻和三峰的高矗天际,压倒京都之豪富,暗寓出世高于追名逐利;颔联写晴雨时的景色,是近景;颈联写想象中的幻景,描述华阴地势的险要和汉畤的形胜,即景生感,隐含倦于风尘退隐山林之意;尾联反诘,借向旁人劝喻,说明凡争名夺利的人,就不得安心息影学长生之术。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诗境雄浑壮阔,寓意深刻。
译文
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注释
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一作「华山」。
岧嶤(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
太华:即华山。咸京:即咸阳,今陕西西安。《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
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
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
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驿路:指交通要道。
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
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赏析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今陕西西安)。《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臝”……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臝(臝,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臝止,这里共有五...
— 沈熙乾《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崔颢从中州西赴长安行经华阴时所写的一首诗,用雄浑沉壮之笔,写出了西岳华山的气势,较之杜甫之咏泰山,轩轾难分。华山自古以“险”著称,又是道教灵山,而崔颢这首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华山之险,也将华山的仙气萦绕于字里行间。 首联起笔即不凡,用一“俯”字,突出了华山的气势凌人。岧峣为高峻貌。从华山之顶,可以俯瞰咸阳。以秦帝京之雄,衬出华山之峭拔。下句“天外三峰”,《广舆记》载:“华山石壁直立,如削成。最...
— 刘晓亮《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这是崔颢从中州西赴长安行经华阴时所写的一首诗,用雄浑沉壮之笔,写出了西岳华山的气势,较之杜甫之咏泰山,轩轾难分。华山自古以“险”著称,又是道教灵山,而崔颢这首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华山之险,也将华山的仙气萦绕于字里行间。 首联起笔即不凡,用一“俯”字,突出了华山的气势凌人,“岧峣”则写出了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有说服力。从华山之顶,可以俯瞰咸阳,以秦帝京之雄,衬出华山之峭拔。下句“天外三峰”,《广...
— (刘晓亮)《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