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

[ 唐 ]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简介

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注释

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
元锡:字君贶(kuàng),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
黯黯:一作「忽忽」。低沉暗淡。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
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问讯:探望。

赏析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治今安徽滁州市)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

— 倪其心《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治今安徽滁州市)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

— 倪其心《唐诗三百首》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的韦应物作诗、为人常学陶潜,然其性情却少了陶的那份古质豁达,或仕或隐的矛盾常使他陷入苦闷的状态中。这首七律寄赠诗借叙别后对友人之思,表达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矛盾。 此诗作于韦应物晚年滁州刺史任上,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之作。建中四年(783)冬,泾原兵变,导致朝政紊乱,民生凋敝。韦应物在地方为官,曾多次派人北上探听消息,皆无音讯。李儋,给事中李升期之子,曾官殿中侍御史,是诗人密友...

— 何月燕《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