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简介
这是一首宫怨诗,内容是代写宫妃的怨恨的。诗一落笔就写宫妃企望君王来幸,然而从早到午,百般打扮却不见皇帝到来,于是越发觉得度日如年。最后发觉宫人打扫御床,说明皇上准备降幸正宫,企望已经破灭,猛然觉得自己远不及那些洒扫的宫女接近皇上,心里益加怨恨。 全诗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极其细腻、逼真。首联总写望幸之意以后,以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化在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以及对人物间的外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苦闷。
译文
韵译
清早十二楼宫女都在忙梳妆,在望仙楼上盼望临幸的君王。
宫门上的金兽含锁冷冷清清,听着水滴铜龙觉得白日太长。
梳完云髻还要对着镜子修饰,换上华贵的罗衣又添上芳香。
傍晚远远地窥望正殿帘开处,袍袴宫女正为君主清扫御床。
散译
十二楼的宫女,清晨都忙着刻意梳妆,她们在望仙楼上翘盼,等候临幸的君王。兽形的门环冰冷,整天紧紧地锁上,铜龙缓缓滴水,白昼异样地漫长。梳理好乌云般的发髻,又对着明镜再三端详,把罗衣重新更换,浓浓地熏得芳香。远远窥见正殿里掀开帘幕,穿着短袍绣袴的宫女在打扫御床。
注释
十二楼:《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侯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此指后宫楼台。晓妆:晨起梳妆打扮。
望仙楼:唐内苑有望仙楼。元稹《连昌宫词》:“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栏杆立。”又会昌五年唐武宗于神策军建望仙楼。此用成词。
金兽:指镀金的兽形门环。
水滴铜龙:龙纹漏壶。漏壶为古时计时器,盛沙或水,有标尺刻度,沙水由细口漏出,刻度渐显以计时。
云髻(jì):高耸的发髻。
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正殿:此指后宫正殿,在中央,是君王正寝。
袍袴(kù)宫人:穿袍着裤的宫人,为任事役的低级宫女。袴,同“裤”。御床:皇帝用的坐卧之具。
赏析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845)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
— 李敬一《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此诗从宫人望幸着笔,细致描摹出宫中嫔妃们企望皇帝宠幸而不得的幽怨心理。其刻画之生动形象,其情思之委婉深致,在宫怨诗中别具一格。 首联以大开大阖之笔渲染宫女清晨望幸的壮观景象,点明此诗之主旨——“望君王”。 清晨晓露未散,十二楼的嫔妃们已打扮梳妆,她们齐齐登上望仙楼,翘首以盼君王的临幸。一“尽”字,表明嫔妃动作的统一,亦暗示后宫嫔妃之声势浩大。一“望”字,将嫔妃们盼望宠幸的焦虑心理呈现得淋漓尽...
— 乐云《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