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

[ 唐 ]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简介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全诗辞藻典雅,华美艳丽,情景结合,意境鲜明,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

译文

郁金香涂饰在卢家少妇的楼堂,海燕栖息在用玳瑁装饰的屋梁。
在九月的捣衣声中树叶已落尽,思念着在辽阳征戍十年的丈夫。
丈夫在渺茫的白狼河音讯不通,京城中的我总觉日夜过得漫长。
谁能够看见她的孤独她的悲愁,只把那明月清辉洒落在纱帐上。

注释

独不见: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诗题一作《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泛指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堂,一作「香」。梁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
玳瑁(dàimào):海生龟类,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古人用为装饰品。
寒砧(zhēn):指捣衣声。砧,捣衣用的垫石。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
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
音:一作「军」。
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长安大明宫正南门为丹凤门(见《两京城坊考》卷一)。
谁为:即「为谁」。为,一作「谓」。
教(jiāo):使。
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
更教:一作「使妾」。
照:一作「对」。

赏析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本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

— 赵庆培《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本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

— 赵庆培《唐诗三百首》

《独不见》是乐府旧题,写“伤思而不得见”(《乐府解题》)的题材。初唐的七言律多有乐府的根源,此诗也不例外。此诗另题为《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是沈佺期诗中的压卷之作,也是初唐七律的神品。 卢家少妇,原指南朝乐府歌中的洛阳女子莫愁,后泛称少妇,在这首诗里,她就是抒情的主体。郁金堂是用香料抹壁的厅堂,玳瑁梁指涂饰成玳瑁彩纹的屋梁。此联写少妇住处之华美,又以“海燕双栖”来比喻夫妻双宿双飞之状。原本这位少妇...

— 黄鸣《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此诗另题为《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是沈佺期诗中的压卷之作,也是初唐七律的神品。 《独不见》是乐府旧题,写“伤思而不得见”(《乐府解题》)的题材。初唐的七言律多有乐府的根源,此诗也不例外。 卢家少妇,原指南朝乐府歌中的洛阳女子莫愁,后泛称少妇,在这首诗里,她就是抒情的主体。郁金堂是用香料抹壁的厅堂,玳瑁梁指涂饰成玳瑁彩纹的屋梁。此联写少妇住处之华美,又以“海燕双栖”来比喻夫妻双宿双飞之状。原本这位...

— 黄鸣《唐诗鉴赏辞典》

此诗另题为《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是沈佺期诗中的压卷之作,也是初唐七律的神品。 《独不见》是乐府旧题,写“伤思而不得见”(《乐府解题》)的题材。初唐的七言律多有乐府的根源,此诗也不例外。 卢家少妇,原指南朝乐府歌中的洛阳女子莫愁,后泛称少妇,在这首诗里,她就是抒情的主体。“郁金堂”是用香料抹壁的厅堂,“玳瑁梁”指涂饰成玳瑁彩纹的屋梁。此联写少妇住处之华美,又以“海燕双栖”来比喻夫妻双宿双飞之状。原本...

— 黄鸣《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