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简介
此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馀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译文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衹。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赏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
— 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狕犺à犻),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
— 刘学锴《唐诗三百首》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逐处作诗,每景一诗,并有好友裴迪同咏,收录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有相似的境界。宋刘辰翁《唐诗品汇》亦说:“无言而有画意。”这些评语都表达了一致的内容,那就是“诗中有画”。 本诗是一首山水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同...
— 林锦萍《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逐处作诗,每作一诗,并有好友裴迪同咏,收录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有相似的境界。《唐诗品汇》引宋刘辰翁评:“无言而有画意。”这些评语都表达了一致的内容,那就是“诗中有画”。 本诗是一首山水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同...
— 林锦萍《唐诗鉴赏辞典》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逐处作诗,每景一诗,并有好友裴迪同咏,收录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有相似的境界。而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这些评语都表达了一致的内容,那就是“诗中有画”。 本诗是一首山水诗,诗中表达了...
— 林锦萍《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
— 刘学锴《王维诗鉴赏辞典》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
— 刘学锴《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