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简介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译文
韵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散译
终南山北坡一片清丽,皑皑积雪似白云飘浮在天际。林梢被初晴的阳光映照得分外透明,黄昏的城里又增添了阵阵寒气。
注释
终南:终南山,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馀(yú)雪:指未融化之雪。馀,即余。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暮寒:傍晚的寒气。
赏析
据元辛文房《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
— 霍松林《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祖咏在长安应进士试,这首诗是他的应试诗。按例,应试诗应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祖咏写了这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何故,他回答说“意尽”。也就是说,他认为已经将意思表达清楚了,无须画蛇添足。 这首诗写雪晴后,从长安城南望终南山的景象。“终南阴岭秀”,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见到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会有“馀雪”,阳光普...
— 易文翔《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祖咏在长安应进士试,这首诗是他的应试诗。按例,应试诗应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祖咏写了这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何故,他回答说“意尽”。也就是说,他认为已经将意思表达清楚了,无须画蛇添足。 这首诗写雪晴后,从长安城南望终南山的景象。“终南阴岭秀”,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见到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唯其“阴”,才会有“馀雪”,阳光普...
— 易文翔《唐诗鉴赏辞典》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祖咏在长安应进士试,这首诗是他的应试诗。按例,应试诗应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祖咏写了这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何故,他回答说“意尽”。也就是说,他认为已经将意思表达清楚了,无须画蛇添足。 这首诗写雪晴后,从长安城南望终南山的景象。“终南阴岭秀”,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见到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唯其“阴”,才会有“馀雪”,阳光普...
— 易文翔《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