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简介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工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
— 沈熙乾《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
— 沈熙乾《唐诗三百首》
贾岛不以五绝著称,诗歌风格也偏于奇僻险峻。尽管如此,并不妨碍《寻隐者不遇》成为他绝句的压卷之作。 题目交代诗人寻访隐士却遭遇了空舍,淡淡的失望之情显而易见。于是诗人不由得仔细观察起隐士房舍周围的景物。《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为了给诸葛亮的出现制造气氛,以衬托出他的高风亮节,对诸葛茅庐周围环境进行了详细描写。然而诗歌不可能像小说那样铺张,因此诗人极其经济地拈取了“松下”这一典型的意象。松在古...
— 徐昌盛《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贾岛不以五绝著称,诗歌风格也偏于奇僻险峻。尽管如此,并不妨碍《访隐者不遇》成为他绝句的压卷之作。 诗歌内容简单浅显,如与老妪对话,毋庸细解。诗歌之所以久负盛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其妙处就在于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上。题目交代诗人寻访归藏山林的隐士却遭遇了空舍,诗人淡淡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诗人不由得仔细观察起隐士房舍周围的景物。《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为了给诸葛亮的出现制造气氛,以衬托出他...
— 徐昌盛《唐诗鉴赏辞典》
贾岛不以五绝著称,诗歌风格也偏于奇僻险峻。尽管如此,并不妨碍《访隐者不遇》成为他绝句的压卷之作。 诗歌内容简单浅显,如与老妪对话,毋庸细解。诗歌之所以久负盛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其妙处就在于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上。题目交代诗人寻访归藏山林的隐士却遭遇了空舍,诗人淡淡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诗人不由得仔细观察起隐士房舍周围的景物。 《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为了给诸葛亮的出现制造气氛,以衬托出他...
— 徐昌盛《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掸,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
— 沈熙乾《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