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简介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
—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
— 余恕诚《唐诗三百首》
黄鹤楼上,诗人祖饯送别。丝竹声中,孟浩然登上舟船,挥挥手,挂帆东去。诗人伫立楼头,凭栏目送远去的风帆,久久不愿离去。一片孤帆,在辽阔的江面渐行渐远,慢慢只能望见一个模糊的影子,最后连这影子也消融在水天相接之处。唯剩下一江春水,在碧空掩映之下,无语东流。 开元十六年(728)的春天,孟浩然即将前往繁华的扬州,李白的心情颇为复杂。来到江汉平原后,李白虽然结识了许多朋友,最为倾慕的却只有孟浩然。现在这...
— 鲁林华《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黄鹤楼上,诗人祖饯送别。丝竹声中,孟浩然登上舟船,挥挥手,挂帆东去。诗人伫立楼头,凭栏目送远去的风帆,久久不愿离去。一片孤帆,在辽阔的江面渐行渐远,慢慢只能望见一个模糊的影子,最后连这影子也消融在水天相接之处,唯剩下一江春水,在碧空掩映之下,无语东流。 开元十六年(728)的春天,孟浩然即将前往繁华的扬州,李白的心情颇为复杂。来到江汉平原后,李白虽然结识了许多朋友,最为倾慕的却只有孟浩然。现在这...
— 鲁林华《唐诗鉴赏辞典》
黄鹤楼上,诗人祖饯送别。丝竹声中,孟浩然登上舟船,挥挥手,挂帆东去。诗人伫立楼头,凭栏目送远去的风帆,久久不愿离去。一片孤帆,在辽阔的江面渐行渐远,慢慢只能望见一个模糊的影子,最后连这影子也消融在水天相接之处,唯剩下一江春水,在碧空掩映之下,无语东流。 开元十六年(728)的春天,孟浩然即将前往繁华的扬州,李白的心情颇为复杂。来到江汉平原后,李白虽然结识了许多朋友,最为倾慕的却只有孟浩然。现在这...
— 鲁林华《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
— 余恕诚《李白诗歌鉴赏辞典》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
— 余恕诚《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