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简介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有人认为这首诗选取典型的意象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是诗人借古讽今,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也有意见认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惟寒食”(邵雍《春游》)。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
—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惟寒食”(邵雍《春游》)。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
— 周啸天《唐诗三百首》
韩翃广为传诵的一首七绝即是《寒食》。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为后代津津乐道的佳话。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是这样说的:“德宗时,制诰阙人,中书两进除目,御笔不点,再请之,批曰:‘与韩翃。’时有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宰相请孰与,上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也。’俄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终中书舍人。”因一首诗而为皇上赏识并授予职位,这在古代是非常少见的。这一点类似宋代的陈与义。在科举年代,凭自己的才华而得官是...
— 吴中胜《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韩翃广为传诵的一首七绝即是《寒食》。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为后代津津乐道的佳话。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四)是这样说的:“德宗时,制诰阙人,中书两进除目,御笔不点,再请之,批曰:‘与韩翃。’时有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宰相请孰与,上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也。’俄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终中书舍人。”因一首诗而为皇上赏识并授予职位,这在古代是非常少见的。这一点类似宋代的陈与义。在科举年代,凭自己的才华...
— 吴中胜《唐诗鉴赏辞典》
韩翃广为传诵的一首七绝即是《寒食》。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为后代津津乐道的佳话。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四)是这样说的:“德宗时,制诰阙人,中书两进除目,御笔不点,再请之,批曰:‘与韩翃。’时有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宰相请孰与,上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也。’俄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终中书舍人。”因一首诗而为皇上赏识并授予职位,这在古代是非常少见的。这一点类似宋代的陈与义。在科举年代,凭自己的才华...
— 吴中胜《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