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 唐 ]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简介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武汉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

— 沈祖棻《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武汉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

— 沈祖棻《唐诗三百首》

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因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于此而蜚声海内外,并成为后世文人歌咏的对象。同为咏赤壁,杜牧却能自出机杼,不从正面描摹周瑜如何大破曹军,却从人们意想不到的“东风”着眼,翻说为奇,警拔精悍,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起首两句借古战场遗留下来的一件古兵器伸展开去,寄托对前朝人事的感叹。这支折断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已悄然沉睡了六百年。一朝被人发现了,经过一番磨洗,却原来是当年赤壁之...

— 乐云《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因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于此而蜚声海内外,并成为后世文人歌咏的对象。同为咏赤壁,杜牧却能自出机杼,不从正面描摹周瑜如何大破曹军,却从人们意想不到的“东风”着眼,翻说为奇,警拔精悍,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起首两句借古战场遗留下来的一件古兵器伸展开去,寄托对前朝人事的感叹。这支折断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已悄然沉睡了六百年。一朝被人发现了,经过一番磨洗,却原来是当年赤壁之...

— 乐云《唐诗鉴赏辞典》

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因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于此而蜚声海内外,并成为后世文人歌咏的对象。同为咏赤壁,杜牧却能自出机杼,不从正面描摹周瑜如何大破曹军,却从人们意想不到的“东风”着眼,翻说为奇,警拔精悍,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起首两句借古战场遗留下来的一件古兵器伸展开去,寄托对前朝人事的感叹。这支折断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已悄然沉睡了六百年。一朝被人发现了,经过一番磨洗,却原来是当年赤壁之战残...

— 乐云《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武汉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

— 沈祖棻《杜牧诗文鉴赏辞典》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左岂右页)《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左岂右页))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

— 沈祖棻《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