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 唐 ]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简介

此诗为唐代诗人杜牧之离开扬州後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诗中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之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存中《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艾塘《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後,……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赏析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扬州以后。 此诗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

— 葛晓音《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扬州以后。 此诗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

— 葛晓音《唐诗三百首》

唐朝时扬州之盛况,世所共称,所谓“扬一益二”,扬州以其独特魅力向世人呈现出一派旖旎繁华景象。杜牧年轻时在扬州做官,留下过诸多美好的青春记忆,感受自是非同一般。譬如其歌咏扬州之诗句有“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扬州三首》其一),“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足见诗人对于扬州的偏爱。...

— 乐云《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唐朝时扬州之盛况,世所共称,所谓“扬一益二”,扬州以其独特魅力向世人呈现出一派旖旎繁华景象。杜牧年少时在扬州做官,留下过诸多美好的青春记忆,感受自是非同一般。譬如其歌咏扬州之诗句有“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足见诗人对于扬州的偏爱。 诗题“寄扬州韩绰判官”,表明该诗乃题赠一位叫韩绰的判官朋友。...

— 乐云《唐诗鉴赏辞典》

唐朝时扬州之盛况,世所共称,所谓“扬一益二”,扬州以其独特魅力向世人呈现出一派旖旎繁华景象。杜牧年少时在扬州做官,留下过诸多美好的青春记忆,感受自是非同一般。譬如其歌咏扬州之诗句有“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足见诗人对于扬州的偏爱。 诗题“寄扬州韩绰判官”,表明该诗乃题赠一位叫韩绰的判官朋友。判...

— 乐云《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扬州以后。 此诗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

— 葛晓音《杜牧诗文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