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简介
此诗为李白《清平调》组诗的第一首,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译文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
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
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赏析
李白为唐明皇和杨贵妃所作的《清平调》共有三首,这里选其一。按乐史为李太白集所作的序中所记:“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
— 刘竞飞《唐五代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第一首中...
— 沈熙乾《唐诗三百首》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李翰林别集序》(乐史)记载:“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拥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篇...
— 闵泽平《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李翰林别集序》(乐史)记载:“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
— 闵泽平《唐诗鉴赏辞典》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第一首中...
— 沈熙乾《李白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