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简介
通观全词,当是托为歌女送别情人之作。离别在一个渡口,时间是春天的一个早晨。上阕写送别。“留人”二句以一“留”、一“去”点出送者与行者不同的心态:一方挽留而留不住,一方身不由己,去意已决。表面看留者似落花有意,去者若流水无情。实则一个“醉”字透出其中隐曲:去者亦非寡情绝意,正因离别愁深,遂借酒释愁,以免临别之际在情人面前失态落泪。“一棹”二句写送者目送兰舟远去:一只船桨划破碧波,船儿驶出一条春水路,从两岸清晨黄莺啼叫的杨柳中间穿过,消失到远方。“过尽”二字显现出送者整个目送兰舟由近而远,渐远渐无的空间推移过程,流露出送者情系兰舟的深长眷恋和心逐流水的绵绵离思。 下阕写别情。送者伫立空荡的渡头,唯余青青杨柳,徒然触动离情。“此后”二句抒发怨爱交集的负气之言,其中暗含难言之隐。二句表现的心情是矛盾的。全词先是脉脉含情之语,后转为决绝语,二者相反相成,因多情而生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
译文
想留住情郎却无济于事,他酒醉后登上画船,扬帆而去。碧波荡漾的春江中,那船儿一定乘风疾驶,黄莺啼晓之声,会充满他的耳际。渡口空空荡荡只剩下杨柳郁郁青青,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从此后休要寄锦书再诉衷情,画楼里的欢娱不过是一场春梦,那山盟海誓毕竟空口无凭。
注释
留人不住: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此处翻用其意。
兰舟:木兰舟,以木兰树所造之船。此处泛指船只。
锦书:书信的美称。前秦苏若兰织锦为字成回文诗,寄给丈夫窦滔。后世泛称情书为锦书。
云雨:隐喻男女交合之欢。
无凭:靠不住。
赏析
通观全词,当是托为妓女送别情人之作。离别在一个渡口,时间是春天的一个早晨。 前六句主写景,但无往非情。“留人不住”四字,扼要地写出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一个曾诚意挽留,一个却去意已定。妓、客身份,见于言外。“留”而“不住”,已启末二句之怨思。从次句看,分手前有一个饯行酒宴。席间那个不忍别的送行女子,想必是“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哪里吃得下去;而即将登舟上路的男子,却喝了个“醉”。这又是...
— 周啸天《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通观全词,当是托为妓女送别情人之作。离别在一个渡口,时间是春天的一个早晨。 前六句主写景,但无往非情。“留人不住”四字,扼要地写出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一个曾诚意挽留,一个却去意已定。妓、客身份,见于言外。“留”而“不住”,已启末二句之怨思。从次句看,分手前有一个饯行酒宴。席间那个不忍别的送行女子,想必是“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哪里吃得下去;而即将登舟上路的男子,却喝了个“醉”。这又是...
— 周啸天《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此词是晏几道在中年失意后创作的作品。那时晏几道时常有机会接触青楼女子,但大多只能是萍水相逢,无法进行深入交往。该词与那些送别双方依依不舍的送别词不同,它描绘了一种“不对等”的送别。送者苦苦挽留,行者却去意已决。整首词展现了一位风尘女子对情人的留恋和不舍,基调颇为“残酷”,在美好的春景面前,女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情人离开,而自己却对此无能为力。 全词以女性视角展开。词的上阕以“留人不住”开篇,一来就给...
— 叶璐熠《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此词是晏几道在中年失意后创作的作品。那时晏几道时常有机会接触青楼女子,但大多只能是萍水相逢,无法进行深入交往。该词与那些送别双方依依不舍的送别词不同,它描绘了一种“不对等”的送别。送者苦苦挽留,行者却去意已决。整首词展现了一位风尘女子对情人的留恋和不舍,基调颇为“残酷”,在美好的春景面前,女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情人离开,而自己却对此无能为力。 全词以女性视角展开。词的上阕以“留人不住”开篇,一来就...
— 叶璐熠《宋词鉴赏辞典》
此词是晏几道在中年失意后创作的作品。那时晏几道时常有机会接触青楼女子,但大多只能是萍水相逢,无法进行深入交往。该词与那些送别双方依依不舍的送别词不同,它描绘了一种“不对等”的送别。送者苦苦挽留,行者却去意已决。整首词展现了一位风尘女子对情人的留恋和不舍,基调颇为“残酷”,在美好的春景面前,女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情人离开,而自己却对此无能为力。 全词是以女性视角展开的。词的上阕以“留人不住”开篇,一来...
— 叶璐熠《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通观全词,当是托为妓女送别情人之作。离别在一个渡口,时间是春天的一个早晨。 前六句主写景,但无往非情。“留人不住”四字,扼要地写出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一个曾诚意挽留,一个却去意已定。妓、客身份,见于言外。“留”而“不住”,已启末二句之怨思。从次句看,分手前有一个饯行酒宴。席间那个不忍别的送行女子,想必是“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哪里吃得下去;而即将登舟上路的男子,却喝了个“醉”。这又...
— 周啸天《二晏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