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 宋 ]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简介

宋哲宗元祐八年,周邦彦任溧水令,多年来辗转于州县小官,很不得志。这首词通过不同的景物来写出哀乐无端的感情。上阕为凭栏所见,写江南初春景色。起三句写院中夏景,次二句写室内氛围,六、七句为望中远景,「凭栏」,倒点一笔,继化用乐天贬九江事,总上启下。 下阕为凭栏所想,感叹身世,抒发长年漂泊的苦闷心境,承上意脉,以社燕自悯飘零;「莫思身外」,转而开解;「江南倦客」又不由自叹,以下再解;「醉时眠」,承「近尊前」,以开解收煞。这样起起伏伏的情景变化,贯穿全词,反映了作者无法排遣的苦闷。以回肠九折的叙写,诉说心中的不平。正如郑廷焯所评:「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

译文

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树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乾。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白居易泛舟九江边。
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

注释

溧水:县名,今属江苏省南京市。
风老莺雏:幼莺在暖风里长大了。
午阴嘉树清圆:正午的时候,太阳光下的树影,又清晰,又圆正。
卑:低。
润:湿
乌鸢:即乌鸦。
溅溅:流水声。
「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句:出自白居易《琵琶行》「黄芦苦竹绕宅生。」
社燕:燕子当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故称社燕。
瀚海:沙漠,指荒远之地。
修椽:长椽子。句谓燕子营巢寄寓在房梁上。
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禄。
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急管繁弦: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筵:竹席。
簟枕:枕席。

赏析

哲宗元祐八年(1093),周邦彦三十八岁,为溧水(今属江苏)令。溧水县背靠无想山。这首词是他在溧水任上写的,通过不同的景物来写出哀乐无端的感情,有中年伤于哀乐的感慨。 一开头写春光已去,但他没有伤春,反而在欣赏初夏的风光。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

— 周振甫《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哲宗元八年(1093),周邦彦三十八岁,为溧水(今属江苏)令。溧水县背靠无想山。这首词是他在溧水任上写的,通过不同的景物来写出哀乐无端的感情,有中年伤于哀乐的感慨。 一开头写春光已去,但他没有伤春,反而在欣赏初夏的风光。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

— 周振甫《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哲宗元祐八年(1093),周邦彦三十八岁,为溧水(今属江苏)令。溧水县背靠无想山。这首词是他在溧水任上写的,通过不同的景物来写出哀乐无端的感情,有中年伤于哀乐的感慨。 一开头写春光已去,但他没有伤春,反而在欣赏初夏的风光。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

— 周振甫《宋词三百首》

周邦彦支持新法,在神宗去世、高太后主政时期,新法被废,周邦彦也随之外放。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周邦彦任溧水(今江苏南京溧水区)县令,时年三十九岁。此词即周邦彦任职溧水时游城南无想山时所作。 词上片先描写环境。在春风夏雨中,雏莺长大了,梅子也一天天饱满起来。正午时候,阳光下的树影清晰圆整。这里近山,地处低湿,衣服老是湿润润的,需要炉火烤干。周遭小桥流水,一片幽静,人鸟各得其乐。词先是描绘一派夏...

— 冯丽霞《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周邦彦支持新法,在神宗去世、高太后主政时期,新法被废,周邦彦也随之外放。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周邦彦任溧水(今江苏南京溧水区)县令,时年三十九岁。此词即周邦彦任职溧水时游城南无想山时所作。 词上片先描写环境。在春风夏雨中,雏莺长大了,梅子也一天天饱满起来。正午时候,阳光下的树影清晰圆整。这里近山,地处低湿,衣服老是湿润润的,需要炉火烤干。周遭小桥流水,一片幽静,人鸟各得其乐。词先是描绘一派...

— 冯丽霞《宋词鉴赏辞典》

周邦彦支持新法,在神宗去世、高太后主政时期,新法被废,周邦彦也随之外放。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时年三十九岁。此词即周邦彦任职溧水时游城南无想山时所作。 词上片先描写环境。在春风夏雨中,雏莺长大了,梅子也一天天饱满起来。正午时候,阳光下的树影清晰圆整。这里近山,地处低湿,衣服老是湿答答的,需要炉火烤干。周遭小桥流水,一片幽静,人鸟各得其乐。词先是描绘一派夏日生机勃勃景象;继而...

— 冯丽霞《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哲宗元祐八年(1093),周邦彦三十八岁,为溧水(今属江苏)令。溧水县背靠无想山。这首词是他在溧水任上写的,通过不同的景物来写出哀乐无端的感情,有中年伤于哀乐的感慨。 一开头写春光已去,但他没有伤春,反而在欣赏初夏的风光。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

— 周振甫《周邦彦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