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早行

[ 宋 ]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简介

这首词写秋天清晨送别情人的情绪。上阕全从送行人枕边感受着墨,表明别前心神不定,入睡不熟。「唤起」二句写浅睡假寐被唤起,不是睡眼惺忪,却是满眼晶莹,由于一夜辗转反侧,以致泪湿红绵中,别前之情凄切。下阕写临别及别后景况。「执手霜风」,「执手相看泪眼」已够伤心了,再加上凄凄的秋风催行。「去意」、「别语」云云则临别千般叮咛,万般依恋尽在其中。末以送行人回房之孤独清冷收结。情人已远,村鸡报晓,闺房清寒,一派离索。全词写别,层次井然,抒写曲折缠绵,委婉动人,读后令人意想绵绵。

译文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噪动不安。更漏将残,摇动轳辘汲水的声音传到耳边。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焦烦,两只明亮的眼睛泪水涟涟。一夜来眼泪未断。湿透了枕中的红绵。
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中,秋风吹着美人的鬓影。离别的双方恋恋不舍,告别的愁语让人不忍细听。楼上星光灿烂,斗柄横空。清露寒冷,伊人越走越远,偶尔传来晨鸡的报晓之声,与那远人的脚步声遥相呼应。

注释

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残”一作“阑”。
轣辘(lìlù):一作“辘轳”,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
金井:指用黄铜包装的井栏,是富贵人家景象。张籍《楚妃怨》诗:「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欧阳修《鸭鸩词》:「一声两声人渐起,金片镀轳闻汲水。」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红绵: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
执手:是紧握对方之手。
徊徨:徘徊、彷徨的意思。
阑干:纵横的意思。唐人刘方平《月夜》诗里有「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句子。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赏析

上叠起首三句是由离人枕上所闻,写曙色欲破之景,妙在全从听得(月皎为乌栖不定之原因,着重仍在乌啼,不在月色也),为下文“唤起两眸”张本。乌啼、残漏、辘轳,皆惊梦之声也。下两句实写枕上别情,“唤起”一句能将凄婉之情怀,惊怯之意态曲曲绘出。美成写离别之细腻熨帖,每于此等处见之。此句实是写乍闻声而惊醒。乍醒之眼应曰矇眬,而彼反曰“清炯炯”者,正见其细腻熨帖之至也。若夜来甜睡早被惊觉,则惺忪乃是意态之当然;...

— 俞平伯《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上叠起首三句是由离人枕上所闻,写曙色欲破之景,妙在全从听得(月皎为乌栖不定之原因,着重仍在乌啼,不在月色也),为下文“唤起两眸”张本。乌啼、残漏、辘轳,皆惊梦之声也。下两句实写枕上别情,“唤起”一句能将凄婉之情怀,惊怯之意态曲曲绘出。美成写离别之细腻熨帖,每于此等处见之。此句实是写乍闻声而惊醒。乍醒之眼应曰矇眬,而彼反曰“清炯炯”者,正见其细腻熨帖之至也。若夜来甜睡早被惊觉,则惺忪乃是意态之当然;...

— 俞平伯《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上叠起首三句是由离人枕上所闻,写曙色欲破之景,妙在全从听得(月皎为乌栖不定之原因,着重仍在乌啼,不在月色也),为下文“唤起两眸”张本。乌啼、残漏、辘轳,皆惊梦之声也。下两句实写枕上别情,“唤起”一句能将凄婉之情怀,惊怯之意态曲曲绘出。美成写离别之细腻熨帖,每于此等处见之。此句实是写乍闻声而惊醒。乍醒之眼应曰矇眬,而彼反曰“清炯炯”者,正见其细腻熨帖之至也。若夜来甜睡早被惊觉,则惺忪乃是意态之当然;...

— 俞平伯《宋词三百首》

作为婉约词集大成者,周邦彦远承晚唐遗风,近师柳永秦观,继承传统艳科一脉,词作尚阴柔,多为女性题材和表达女性之美。这是一首闺怨词,写临行送别的愁情别绪,以华丽的词笔借女子之言委婉含蓄地坦露心灵的脆弱感伤,遭遇的飘零无依,爱情的两难相守。 全词如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将别前、别时、别后的情景刻画得凄婉缠绵。开首三句点名时间从深夜到破晓的流转过程,“月皎惊乌栖不定”,深夜月色皎洁,栖乌误以为天亮而惊起躁...

— 谭雪颜《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作为婉约词集大成者,周邦彦远承晚唐遗风,近师柳永秦观,继承传统艳科一脉,词作尚阴柔,多为女性题材和表达女性之美。这是一首闺怨词,写临行送别的愁情别绪,以华丽的词笔借女子之言委婉含蓄地坦露心灵的脆弱感伤,遭遇的飘零无依,爱情的两难相守。 全词如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将别前、别时、别后的情景刻画得凄婉缠绵。开首三句点名时间从深夜到破晓的流转过程,“月皎惊乌栖不定”,深夜月色皎洁,栖乌误以为天亮而惊起...

— 谭雪颜《宋词鉴赏辞典》

作为婉约词集大成者,周邦彦远承晚唐遗风,近师柳永、秦观,继承传统艳科一脉,词作尚阴柔,多为女性题材和表达女性之美。这是一首闺怨词,写临行送别的愁情别绪,以华丽的词笔借女子之言,委婉含蓄地坦露心灵的脆弱感伤,遭遇的飘零无依,爱情的两难相守。 全词如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将别前、别时、别后的情景刻画得凄婉缠绵。开首三句点名时间从深夜到破晓的流转过程,“月皎惊乌栖不定”,深夜月色皎洁,栖乌误以为天亮而惊...

— 谭雪颜《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上叠起首三句是由离人枕上所闻,写曙色欲破之景,妙在全从听得(月皎为乌栖不定之原因,着重仍在乌啼,不在月色也),为下文“唤起两眸”张本。乌啼、残漏、辘轳,皆惊梦之声也。下两句实写枕上别情,“唤起”一句能将凄婉之情怀,惊怯之意态曲曲绘出。美成写离别之细腻熨帖,每于此等处见之。此句实是写乍闻声而惊醒。乍醒之眼应曰蒙眬,而彼反曰“清炯炯”者,正见其细腻熨帖之至也。若夜来甜睡早被惊觉,则惺忪乃是意态之当然;...

— 俞平伯《周邦彦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