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令

[ 宋 ]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简介

此词为寒秋羁旅伤怀之作。上片写寒秋黄昏景象。“秋阴”二句推出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情,难得有片刻的晴朗。从“秋阴”至“凄冷”,综合了词人从视觉到感觉的压抑,渲染了一种陷身阴霾,不见晴日的、凄怆的悲凉情绪。“伫听”二句点明词人伫立庭院仰望云空。然而,“云深”,阴霾深厚,不见鸿雁踪影,音书无望,更见词人的失落与孤独。 下片写深夜孤灯独映。“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旅伴们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更苦者,是“酒已都醒”,暗示出词人一直借酒消愁驱闷,以求在醉眠中熬过寒夜;然而,酒意一醒,秋情亦醒,羁旅悲愁,情侣相思,一股脑儿涌上心头,词人竦然惊呼:“如何消夜永”,如何熬过这漫长的凄冷阴暗的寒夜呵!词人将羁旅悲愁、凄苦推至无可解脱的境地结束全词,极致地显示词人羁宦如弃谪的无助与郁闷。

译文

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注释

关河令:《片玉词》“关河令”下注:“《清真集》不载,时刻‘清商怨’。”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
时:片时、偶尔的意思,晴:一作“作”,暝:黄昏。
伫听:久久地站着倾听。伫,久立而等待。寒声:即秋声,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鸟哀鸣声等。此处是指雁的鸣叫声。
照壁:古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亦谓影壁,指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的墙壁。也有木制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动,又称照壁、照墙。
消夜永:度过漫漫长夜。夜永,犹言长夜。

赏析

这首词是写羁旅孤栖的情景的,读来颇有一股清峭之气。 羁旅行役是五代宋词的常见题材,也是周邦彦写得较多的内容之一。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中说:“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清真的羁旅词之所以写得特别深切淡永,除了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学、音乐修养和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伤的气质,恐怕跟他从三十二岁便被遣出京,直到四十二岁始得重入都门,一生...

— 陈振寰《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词是写羁旅孤栖的情景的,读来颇有一股清峭之气。 羁旅行役是五代宋词的常见题材,也是周邦彦写得较多的内容之一。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中说:“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清真的羁旅词之所以写得特别深切淡永,除了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学、音乐修养和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伤的气质,恐怕跟他从三十二岁便被遣出京,直到四十二岁始得重入都门,一生...

— 陈振寰《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词上阕写黄昏时的悲哀景象。“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写秋天时晴时阴,渐渐到了黄昏,满院冷了下来。词人以简笔白描,勾勒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细腻入微地表现了时间、气候的变化。“一庭凄冷”语带双关,景中含情,也写出了院中人的心理感受。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久久伫立,悄然聆听秋声——秋风飒飒,秋叶沙沙作响,秋虫长鸣,还有秋雁飞过时的振翅与鸣叫。词人命以“寒声”,突出了环境与内心的凄...

— 冯丽霞 乐云《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词上阕写黄昏时的悲哀景象。“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写秋天时晴时阴,渐渐到了黄昏,满院冷了下来。词人以简笔白描,勾勒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细腻入微地表现了时间、气候的变化。“一庭凄冷”语带双关,景中含情,也写出了院中人的心理感受。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久久伫立,悄然聆听秋声——秋风飒飒,秋叶沙沙作响,秋虫长鸣,还有秋雁飞过时的振翅与鸣叫。词人命以“寒声”,突出了环境与内心的...

— 冯丽霞 乐云《宋词鉴赏辞典》

词上阕写黄昏时的悲哀景象。“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写秋天时晴时阴,渐渐到了黄昏,满院冷了下来。词人以简笔白描,勾勒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细腻入微地表现了时间、气候的变化。“一庭凄冷”语带双关,景中含情,也写出了院中人的心理感受。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久久伫立,悄然聆听秋声——秋风飒飒。秋叶沙沙作响,秋虫长鸣,还有秋雁飞过时的振翅与鸣叫。词人命以“寒声”,突出了环境与内心的...

— 冯丽霞 乐云《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这首词是写羁旅孤栖的情景的,读来颇有一股清峭之气。 羁旅行役是五代宋词的常见题材,也是周邦彦写得较多的内容之一。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中说:“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清真的羁旅词之所以写得特别深切淡永,除了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学、音乐修养和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伤的气质,恐怕跟他从三十二岁便被遣出京,直到四十二岁始得重入都门,一生...

— 陈振寰《周邦彦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