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简介
全词写秋夜怀思恋人。上片写秋夜听雨。首两句从视觉、感觉写秋夜的寂寞凄清。“梧桐”二句从听觉上写凄清,末了点明“别离”,离愁别恨全融合于景物之中,不见一点痕迹。下片追怀欢聚之乐。弹琴,焚香,合唱情歌,何等温馨。结末两句再拽回思绪,又回到风雨凄凄的现实。昔与今,乐与哀反差强烈,更见情意深切。“不听”句呼应上片末句,更见抒情的婉曲与缠绵。
译文
我独自守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天乍凉,秋气充塞罗帷和银屏,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
那时,我和她相对调弄宝瑟,拨动炉中温馨的沉水香,同声齐唱《鹧鸪词》,曾是多么欢欣。如今,孤寂地在这西楼,当此风雨凄凄的暗夜,不听清歌也悲泪难禁。
注释
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也有版本作残釭(gāng)。
屏帏:屏风和帷帐。
调:抚弄乐器。宝瑟:瑟的美称。
金猊(ní):狮形的铜制香炉。猊,狻猊(suānní),即狮子。
西楼:指作者住处。
赏析
周紫芝在他的《鹧鸪天》“楼上缃桃一萼红”一首题注中说:“予少时酷喜小晏词,故其所作,时有似其体制者,此三篇是也。”这首词不在他所指三篇之内,但所写情事和词的气格,也极似小晏集中之作。从末句“不听清歌也泪垂”一句可知,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因久别相思而为之“泪垂”。小山词中,记与相识歌女“悲欢合离之事”,“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小山词自序》),正是一大主题。周紫芝此词...
— 陈长明, 秦惠民《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周紫芝在他的《鹧鸪天》“楼上缃桃一萼红”一首题注中说:“予少时酷喜小晏词,故其所作,时有似其体制者,此三篇是也。”这首词不在他所指三篇之内,但所写情事和词的气格,也极似小晏集中之作。从末句“不听清歌也泪垂”一句可知,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因久别相思而为之“泪垂”。小山词中,记与相识歌女“悲欢合离之事”,“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小山词自序》),正是一大主题。周紫芝此词...
— 陈长明, 秦惠民《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周紫芝在他的《鹧鸪天》“楼上缃桃一萼红”一首题注中说:“予少时酷喜小晏词,故其所作,时有似其体制者,此三篇是也。”这首词不在他所指三篇之内,但所写情事和词的气格,也极似小晏集中之作。从末句“不听清歌也泪垂”一句可知,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因久别相思而为之“泪垂”。小山词中,记与相识歌女“悲欢合离之事”,“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小山词自序》),正是一大主题。周紫芝此词...
— 陈长明, 秦惠民《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叙述久别相思的词作,描写了男主人公雨夜怀念歌女的愁苦心情。周紫芝年少风流,南渡后退隐庐山独居西楼。他亲历宋代社会的巨大变迁,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离别成为常态。因其感情细腻,故时常忆起旧时佳人,感慨自身孤寂凄冷。 词的上阕起于一盏孤灯,灯残夜阑珊,灯侧人独立。乍凉微寒之夜,风吹帷动,秋意袭人。这两句从视觉到感觉,将夜深、灯残、人冷巧妙结合,奠定了全词凄清悲苦的基调。紧接着,笔锋一转,耳畔响起...
— 吴璐薇《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叙述久别相思的词作,描写了男主人公雨夜怀念歌女的愁苦心情。周紫芝年少风流,南渡后退隐庐山独居西楼。他亲历宋代社会的巨大变迁,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离别成为常态。因其感情细腻,故时常忆起旧时佳人,感慨自身孤寂凄冷。 词的上阕起于一盏孤灯,灯残夜阑珊,灯侧人独立。乍凉微寒之夜,风吹帷动,秋意袭人。这两句从视觉到感觉,将夜深、灯残、人冷巧妙结合,奠定了全词凄清悲苦的基调。紧接着,笔锋一转,耳畔响起...
— 吴璐薇《宋词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久别相思的词作,描写了男主人公雨夜怀念歌女的愁苦心情。周紫芝年少风流,南渡后退隐庐山独居西楼。他亲历宋代社会的巨大变迁,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离别成为常态。因其感情细腻,故时常忆起旧时佳人,感慨自身孤寂凄冷。 词的上阕起于一盏孤灯,灯残夜阑珊,灯侧人独立。乍凉微寒之夜,风吹帷动,秋意袭人。这两句从视觉到感觉,将夜深、灯残、人冷巧妙结合,奠定了全词凄清悲苦的基调。紧接着,笔锋一转,耳畔响起雨打梧...
— 吴璐薇《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