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 其四

[ 宋 ] 范成大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简介

范成大共有五首《忆秦娥》,都抒写闺怨,这首最精彩。上阕描写春天月夜景色。这是一个静谧的月夜,高楼在树阴遮蔽下露出一角,一轮明月照东厢,栏杆的影子洒在地上。东厢明月照四方,朗月中清风徐来,可一“露”字却露端倪,女主人公深夜不眠,独在月下痴情思念。可无一字直写。下阕写回到楼内闺房的倩影。隔着熏炉的烟气朦胧,计时的铜龙呜咽着,催促滴漏的水声,纱罗的帏帐暗淡,灯花已烧得焦凝。首句的“催”和“咽”以及上阕的“风”都是以动衬静,但多了暗暗的愁恨。灯花焦凝,我进入短暂美妙的春梦,于是有了后面梦到江南的慰藉,以夜月实景起,以春梦虚境止。静谧和温馨掩盖了淡淡的离愁,确别有风味。

译文

楼阴缺处,闌干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空中皓月一轮。月儿照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
隔着烟雾,听催促时光的漏壶下,铜龙滴水,声如哽咽。厢房里帷幕昏暗,灯儿结了花。灯儿结了花,我只做了一会儿春梦,便游遍了辽阔的江南。

注释

楼阴缺:高楼被树荫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指树阴未遮住的楼阁一角。
闌干影卧:由于高楼东厢未被树荫所蔽,因此当月照东厢时,闌干的影子就卧倒地上。
厢:厢房。
一天:满天。
烟:夜雾。
金虬(qiú):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水计时之器。
罗帏:罗帐。指闺房。
灯花结:灯芯烧结成花,旧俗以为有喜讯。

赏析

范成大集中共有五首《秦楼月》,都是写春闺少妇怀人念远之情的。前四首分写一天中朝、昼、暮、夜四时的心绪,后一首写惊蛰日的情思,为前四首的补充和发展。看来这五首词是经过周密构思的一个整体。 这里选的是第四首。此词描写闺中少妇春夜怀人的情景十分真切,是组词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篇。词的结构是上片摹绘园林景色,下片表现人物心情。起二句写环境的幽静。楼阴间隙,素月悬空,栏干的疏影静卧于东厢之下。一派清幽之景,微...

— 罗忠族《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范成大集中共有五首《秦楼月》,都是写春闺少妇怀人念远之情的。前四首分写一天中朝、昼、暮、夜四时的心绪,后一首写惊蛰日的情思,为前四首的补充和发展。看来这五首词是经过周密构思的一个整体,既非文字游戏,亦非实写闺情,而是别有寄托的作品。所谓寄托,即托词中少妇的怀人之情寄作者自己的爱君之意。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据周必大撰《范公成大神道碑》记载,成大于淳熙三年(1176)春在四川制置使任上辞官回家养病...

— 罗忠族《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范成大集中共有五首《秦楼月》,都是写春闺少妇怀人念远之情的。前四首分写一天中朝、昼、暮、夜四时的心绪,后一首写惊蛰日的情思,为前四首的补充和发展。看来这五首词是经过周密构思的一个整体,既非文字游戏,亦非实写闺情,而是别有寄托的作品。所谓寄托,即托词中少妇的怀人之情寄作者自己的爱君之意。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据周必大撰《范公成大神道碑》记载,成大于淳熙三年(1176)春在四川制置使任上辞官回家养病...

— 罗忠族《宋词三百首》

范成大有《忆秦娥》(又名《秦楼月》)词五首传世,皆以春闺情思为描摹重点。《宋词三百首》所选录的这阕小词,便是其中之一。 词中对于闺妇情思的描摹,是随着读者视线的转移而不断推进的。整个画面的聚焦点,是丛树环绕之中的那座寂寞小楼。清澈的月光,从树影的缺口处泻入。在这积水空明一般的月色里,栏杆那修长的影子静静地投映在东厢的楼板上。好一句“栏杆影卧东厢月”,提醒我们这已是明月西斜的深然而身居小楼的这位深...

— 江俊伟《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范成大有《忆秦娥》(又名《秦楼月》)词五首传世,皆以春闺情思为描摹重点。《宋词三百首》所选录的这阕小词,便是其中之一。 词中对于闺妇情思的描摹,是随着读者视线的转移而不断推进的。整个画面的聚焦点,是丛树环绕之中的那座寂寞小楼。清澈的月光,从树影的缺口处泻入。在这积水空明一般的月色里,栏杆那修长的影子静静地投映在东厢的楼板上。好一句“栏杆影卧东厢月”,提醒我们这已是明月西斜的深夜。然而身居小楼的这...

— 江俊伟《宋词鉴赏辞典》

范成大有《忆秦娥》(又名《秦楼月》)词五首传世,皆以春闺情思为描摹重点。《宋词三百首》所选录的这阕小词,便是其中之一。 词中对于闺妇情思的描摹,是随着读者视线的转移而不断推进的。整个画面的聚焦点,是丛树环绕之中的那座寂寞小楼。清澈的月光,从树影的缺口处泻入。在这积水空明一般的月色里,栏杆那修长的影子静静地投映在东厢的搂板上。好一句“东厢月”,提醒我们这已是明月西斜的深夜。然而身居小楼的这位深闺思妇...

— 江俊伟《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