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影

[ 宋 ] 姜夔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简介

此词为羁旅怀思合肥恋人之作。上片写景思人。词人以“鸳鸯”引发出“想桃叶”的绮思:借桃叶隐喻合肥恋人,包含了往日幽约和无限情思。“又将愁眼与春风”句暗寓了情人眼望春风,对词人温馨情爱的期盼和追求。词人触景生情,独倚兰桡,流连不舍。 下片写离情愁苦。“金陵路”三句以“莺吟燕舞”,象征金陵秦淮河畔歌妓舞女的轻歌妙舞,暗示出合肥恋人的身份,故目注秦淮,而心向“淮楚”,以秦淮莺燕之乐景反衬作者离索怀人之悲情。谁知我相思情苦呢?小舟泛波,算来只有“潮水”最理解我之相思最苦。因为它一路推波荡舟,伴随词人孤舟寂寞。“满汀”三句写目望金陵秦淮河入长江处的白鹭洲长满绿草,隐喻词人烟波日暮,羁旅未归而愁如芳草的伤感,遂发出“移舟”漂泊,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茫然失落之慨叹,颇有悲楚难抑,低回不尽之致。

译文

鸳鸯浦口,绿柳丝条低垂飘逸,我想起桃叶,她曾呼唤小舟摆渡。杨柳又将含愁的柳眼送与春风,我正待扬帆上路。倚着木兰船桨,又泊舟稍作停驻。
金陵的道路,处处有莺歌燕舞。我想那无情的潮水,知道我心情最苦。芳草长满汀洲,归去合肥的打算尚未成行,此刻已黄昏日暮。重新移舟漂泊,何处是归宿?

注释

杏花天影:此词句律,比《杏花天》多出“待去”、“日暮”两个短句,其上三字平仄亦小异,系依旧调作新腔,故名曰《杏花天影》。
沔口:汉沔本一水,汉入江处谓之沔口,即今湖北汉口。
金陵: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别称。
风日:风光。
清淑:清美,秀美。
挂席:挂帆。
容与:随水波起伏动荡的样子。
绿丝:柳丝。
鸳鸯浦:鸳鸯栖息的水滨。比喻美色荟萃之所。
桃叶:晋王献之爱妾名。借指爱妾或所爱恋的女子。
兰桡(ráo):小舟的美称。
少驻:短暂停留。
莺吟燕舞:莺啼如歌,燕飞若舞。形容春光明媚,万物欢悦。
“潮水”句:引李益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里指相思之苦。
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赏析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此词句律,比《杏花天》多出“待去”、“日暮”两个短句,其上三字平仄亦小异,系依旧调作新腔,故名曰《杏花天影》。词序中所说丁未,为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附考其“合肥词事”,白石作此词时年约三十三、四岁。他在合肥尝有所遇,“以词语揣之,似是勾阑中姊妹二人”。 白石于上年冬自汉阳随萧德藻乘...

— 徐培均《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此词句律,比《杏花天》多出“待去”、“日暮”两个短句,其上三字平仄亦小异,系依旧调作新腔,故名曰《杏花天影》。词序中所说丁未,为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附考其“合肥词事”,白石作此词时年约三十三、四岁。他在合肥尝有所遇,“以词语揣之,似是勾阑中姊妹二人”。 白石于上年冬自汉阳随萧德藻乘船东下赴湖州,此年正月初一抵金陵,泊舟江上。当夜有所梦,感而作《踏莎行》(燕燕轻盈...

— 徐培均《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初二。姜夔于上年冬末,从汉阳出发,随萧德藻乘船东下去往湖州,正月初一到达金陵,泊舟江上。这天夜里,他梦见了自己在合肥的情侣,于是有感而作《踏莎行》(燕燕轻盈)词。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二,又写了这首《杏花天影》,因为这首词的句律,仅仅是比《杏花天》多出“待去”、“日暮”两句,其上三字平仄亦有小异,是依照旧调而做的新词,所以取名为《杏花天影》。 词的上片以写景...

— 陈庆之《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初二。姜夔于上年冬末,从汉阳出发,随萧德藻乘船东下去往湖州,正月初一到达金陵,泊舟江上。这天夜里,他梦见了自己在合肥的情侣,于是有感而作《踏莎行》(燕燕轻盈)词。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二,又写了这首《杏花天影》,因为这首词的句律,仅仅是比《杏花天》多出“待去”、“日暮”两句,其上三字平仄亦有小异,是依照旧调而做的新词,所以取名为《杏花天影》。 词的上片以写...

— 陈庆之《宋词鉴赏辞典》

此词句律,比《杏花天》多出“待去”、“日暮”两个短句,其上三字平仄亦小异,系依旧调作新腔,故名曰《杏花天影》。词序中所说丁未,为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附考其“合肥词事”,白石作此词时年约三十三四岁。他在合肥尝有所遇,“以词语揣之,似是勾阑中姊妹二人”。 白石于上年冬自汉阳随萧德藻乘船东下赴湖州,此年正月初一抵金陵,泊舟江上。当夜有所梦,感而作《踏莎行》(燕燕轻盈...

— 徐培均《姜夔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