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 促织儿

[ 宋 ] 张镃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简介

姜夔《齐天乐》前有小序,云:“丙辰岁(1196)与张功甫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甫约余同赋,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词甚美。”此词为叙写蟋蟀的咏物之作。 上片写秋夜蟋蟀悲吟。“月洗”五句描述月夜秋寒之境。“静听”五句描写蟋蟀鸣叫。一个“寒”字透出秋深时蟋蟀叫声的寒瑟和词人心理感受的凄切。“断续”、“微转”则传达出蟋蟀叫声始而断续微吟,继而转变为“凄咽悲沉”,似悲弦哀管,如泣如咽。 下片追忆儿时趣事,生动细腻地描摹了“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和“华堂戏斗”的捉蟋蟀、斗蟋蟀的情景,饶有情趣,流露出词人对童年趣事的幸福感受。“伴孤”二字物我双挽,以移情手法写出蟋蟀极富人情味和同情心,构成无情之物慰藉有情之人,而有情之人感受到无情之物的真情,及二者的交感与共鸣,堪称妙境,极深微地传达出词人的孤独寂寞。

译文

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
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注释

促织:蟋蟀。
漙(tuán):露水多。
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土花:青苔,苔藓。
劝:催促。
机心:原指机巧功利之心。这里是说蟋蟀为“劝织”而煞费苦心。
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
敛步:脚步很轻。
华堂:精美的厅堂。
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笼巧妆金:因笼子小巧而涂金色。
渠:它。

赏析

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词小序,张镃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会饮时,闻屋壁间蟋蟀声,与姜夔同时写来授歌者的。两人词各有特色。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提到:“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张镃词无寄托,姜夔词有寄托,各擅胜场,未易轩轾。 上片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

— 雷履平《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镃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闻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授歌者的。两人词各有特色。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提到:“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张镃词无寄托,姜夔词有寄托,各擅胜场,未易轩轾。 上片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

— 雷履平《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一首吟咏蟋蟀的词。据姜夔《齐天乐》词序,“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张镃,字功父。张镃与姜夔受邀同在张达可家楼上喝酒赏月,席间听到蟋蟀鸣叫,各赋词一首。张镃先成,即为此作。此词结构平实、线索清晰,浅近易晓。 “月洗高梧,露幽草,宝钗楼外秋深。”朗月高悬,挂在挺拔的梧桐树梢,地面上露珠儿爬满秋草。此处描绘深秋时节宴堂周遭自然景象。一抬头,一低首:抬头望秋月...

— 杨春艳《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吟咏蟋蟀的词。据姜夔《齐天乐》词序,“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张镃,字功父。张镃与姜夔受邀同在张达可家楼上喝酒赏月,席间听到蟋蟀鸣叫,各赋词一首。张镃先成,即为此作。此词结构平实、线索清晰,浅近易晓。 “月洗高梧,露幽草,宝钗楼外秋深。”朗月高悬,挂在挺拔的梧桐树梢,地面上露珠儿爬满秋草。此处描绘深秋时节宴堂周遭自然景象。一抬头,一低首:抬头望秋月...

— 杨春艳《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