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 元宵

[ 宋 ]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简介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上阕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阕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召唤,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整齐。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

永遇乐(lè):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双调一百零四字。又名《消息》。
落日熔(róng)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niǎn)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美好、端整、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风鬟(huán):指女子的头髮。

赏析

在诗词中,以元宵灯节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不少,大多是铺陈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即使像有所托寓的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也不例外。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宋张端义《贵耳集》说:“易安……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寓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起手两句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落...

— 刘学锴《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在诗词中,以元宵灯节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不少,大多是铺陈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即使像有所托寓的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也不例外。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宋张端义《贵耳集》说:“易安……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寓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起手两句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落...

— 刘学锴《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永遇乐》可以说是易安词中极为世人所注意和赏爱的一篇作品。至于他们所称赏者何在,则大别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称赏其词语者,如《贵耳集》曾称赏其“染柳烟浓”三句,以为“气象更好”。又称其下半阕之“于今憔悴”三句,谓其“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又如《赌棋山庄词话》引张鉴之《姜夔传》评论两宋词人,曾称李清照此词首二句“虑周而藻密”。以上众人之所赏者固非虚誉。而另一类则是有关其内...

— 叶嘉莹《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

在诗词中,以元宵灯节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不少,大多是铺陈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即使像有所托寓的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也不例外。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宋张端义《贵耳集》说:“易安……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寓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起手两句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

— 刘学锴《宋词三百首》

《贵耳集》卷上以为咏“元宵”,据补为题。《阳春白雪》收为李清照词。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这是其代表性词作之一。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节有关情景的描写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故国乡关及亲人的怀念和凄凉悲愤的心情。构思精巧、跌宕曲折。采用了对比手法,以常语入词,语意并工,读来催人泪下。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词人晚年孤身流寓临安(今杭州),境况贫寒凄凉,常怀念京洛旧事,此词是她晚景的写照。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自序里写道:“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这首词对宋末历经亡国之痛的词人,有相当大的艺术感染力。 北宋的元宵节是万民同乐的盛大节日,词人选择元宵节为题写南渡之悲,颇有深意...

— 周 密《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词人晚年孤身流寓临安(今杭州),境况贫寒凄凉,常怀念京洛旧事,此词是她晚景的写照。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自序里写道:“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这首词对宋末历经亡国之痛的词人,有相当大的艺术感染力。 北宋的元宵节是万民同乐的盛大节日,词人选择元宵节为题写南渡之悲,颇有深...

— 周密《宋词鉴赏辞典》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作者晚年孤身流寓临安(今杭州),境况贫寒凄凉,常怀念京洛旧事,此词是她晚景的写照。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自序里写道:“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这首词对宋末历经亡国之痛的词人,有相当大的艺术感染力。 北宋的元宵节是万民同乐的盛大节日,词人选择元宵节为题写南渡之悲,颇有深意...

— 周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在诗词中,以元宵灯节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不少,大多是铺陈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即使像有所托寓的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也不例外。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宋张端义《贵耳集》说:“易安……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寓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起手两句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

— 刘学锴《李清照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