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简介
此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注释
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洪迈《容斋随笔·卷一》、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作「笼罩」。
四野(旧读y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赏析
南北朝民歌具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轻艳绮丽,委婉缠绵,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温柔;后者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恰似塞北健儿,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学概念来表示,前者属于“优美”的类型,后者则更具“崇高”的倾向。这种审美趣味上的差异,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不妨从《敕勒歌》来作些分析,这对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这首诗就是敕勒人...
— 贺圣逮《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
— 贺圣逮《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
南北朝民歌具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轻艳绮丽,委婉缠绵,一如江南少 女,多情而温柔;后者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恰似塞北健儿,勇悍率真,豪爽 坦直。若用西洋美学概念来表示,前者属于“优美”的类型,后者则更具 “崇高”的倾向。这种审美趣味上的差异,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不 妨从《敕勒歌》来作些分析,这对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 尔族。这首...
— 贺圣逮《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