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

[ 唐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简介

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

— 宛敏灏, 宛新彬《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

— 宛敏灏, 宛新彬《唐诗三百首》

古往今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身影的,或是建立了不朽功勋,或是具备非凡才华,或是拥有传奇经历。芸芸众生,则须因缘巧合,或因附骥尾而行显。当年明朝人唐汝询读到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就对汪伦颇为嫉妒。 他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李白之诗调绝千古,汪伦也随之名垂千古。《汪氏宗谱》说汪伦又名风林,...

— 鲁林华《唐诗鉴赏辞典》

古往今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身影的,或是建立了不朽功勋,或是具备非凡才华,或是拥有传奇经历。芸芸众生,则须因缘巧合,或因附骥尾而行显。当年明朝人唐汝询读到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就对汪伦颇为嫉妒。他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李白之诗调绝千古,汪伦也随之名垂千古。《汪氏宗谱》说汪伦又名风林,是唐...

— 鲁林华《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

— 宛敏灏, 宛新彬《李白诗歌鉴赏辞典》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

— 宛敏灏, 宛新彬《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