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一)

[ 唐 ]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简介

此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

李绅(字公垂)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

— 赵其钧《唐诗三百首》

李绅六岁丧父,客居润州,成年入仕后也曾外放端州(今广东肇庆)等地,目睹不少百姓艰辛。《悯农》二首,又名《古风》,是李绅三十岁时举进士,赴长安,干谒吕温的行卷之作。吕温赞其“斯人必为卿相”(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江都事”条),吕温的称赞主要是从社会的稳定、长治久安的角度考虑,李绅对农民的悲悯体现了“仁者爱人”的胸怀,符合社会对官员的普遍期待。日后李绅也果然官居宰相;任地方官期间,也能刚严吏治、宽...

— 冯丽霞《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

— 赵其钧《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