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 唐 ]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简介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其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记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

— 褚斌杰《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其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记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

— 褚斌杰《唐诗三百首》

读这首小诗,我们仿佛跟随着诗人的脚步,送走缤纷的春色,眼看满眼芳菲零落将尽,却转入深山古寺,这里的一片桃花冲入眼帘,正继续言说着春光的美好。诗人由此生发出一番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整首诗作,明白晓畅,不着一奇字僻语,却意趣盎然,味之无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春日已零落了满眼缤纷之际,诗人乘兴出游,似乎欲挽留这无边的美好春色,以期在某时某地有所遇合。也许正为...

— 刘琴《唐诗鉴赏辞典》

读这首小诗,我们仿佛跟随着诗人的脚步,送走缤纷的春色,眼看满眼芳菲零落将尽,却转入深山古寺,这里的一片桃花冲入眼帘,正继续言说着春光的美好。诗人由此申发出一番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整首诗作,明白晓畅,不着一奇字僻语,却意趣盎然,味之无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春日已零落了满眼缤纷之际,诗人乘兴出游,似乎欲挽留这无边的美好春色,以期在某时某地有所遇合。也许正为...

— 刘琴《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书载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记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

— 褚斌杰《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 )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其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作了一番记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诗的开首“人...

— 褚斌杰《历代咏春诗鉴赏:春江花月夜》